•  1107年,赵明诚、李清照遭官场巨变离开京师,回到青州故居,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 在这10余年里,李清照节衣缩食,以收集善本书籍,金石字画在这十几年里,赵明诚四处游历,搜求金石刻辞。他曾上泰山摹写《唐登封纪号文》,也曾托人说项,毁人院墙而取出其中的碑石,他的一些朋友,更是不断地将各地的新出土铜器摹本寄给他。就这样,十余年间成果斐然。收集到的金文、石刻、善本书籍被汇编成册,编上号,整整齐齐地存放在一个个巨大的书柜里,满满地占据了十几间房子。以至于“几案罗列,枕席枕籍”。对着这些藏品,“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闲来无事,不是“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便是“青梅煮茶”,比试记忆的好坏。而此时往往是赵明诚败下阵来,胜败固皆欣然。也有那吟诗赏花的日子,秋桂冬梅,最入话题。而“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吟桂诗句,是否暗示着他们要“甘心老是乡”的心情?在这样恬淡而充满温情,绮丽而不乏激情的氛围里,赵明诚达到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 image.png

  •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赵明诚整理出金石刻辞两千种,编成30卷,书名《金石录》。他在序言中一再强调:“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他的目的在于“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因此“传诸后世好古博雅之士,其必有补焉。”为他作序的刘跛也说此书“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其书诚有补于学者”。只可惜这部《金石录》收录金石刻石两千卷,后来作出跋尾研究的只有502篇而已。

  •  徽宗宣和元年(121年),赵明诚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青州故居,再一次踏上仕途,出任莱州(治所今山东掖县知府)。赵明诚之所以会放弃这种恬静的隐居生活,奔波于仕途,估计多半为经济所迫。十几年坐吃山空,再加上还要收藏大量的金石古籍,银钱上恐怕是难以为继的。

  •  李清照也要离开这片给她带来欢乐,带来温馨,带来激情的土地了,莱州青州并非万里相隔,只是前后的心境就大不一样了。好在那十几屋子书卷是无法搬走的,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再归故里。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李清照随着赵明诚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青州,从此也就再没有回来。因为数年后青州的藏书被南下的金兵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而丈夫也客死异乡,温馨之乡也就变成了伤心地。

  •  这以后,赵明诚辗转于莱州、淄川(治所今山东淄川)、建(今江苏南京)、湖州(治所今浙江湖州)任上,仍致力金石古籍的收藏,并继续《金石录》的校勘、研究。在莱州时,只要可能,每天公事一完,必定要校勘两卷,题跋心得一卷。尽管如此勤勉,终因官事繁忙,最终只题跋了502卷。这期间的收藏则极丰,仅从辞官奔母丧时情景即可略见一斑。

  •  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赵明诚母亲去世,按惯例要辞官奔丧守孝。为了搬运藏品,“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丢弃了那么多的东西,还有十五车之多,可见赵明诚用心之勤,搜求之力。

  •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在赴湖州任时,染疾于途中,带着事业未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时年49岁,英年早逝,实惋惜。抛下李清照于战乱的国土上,东逃西窜,走投无门。所藏石古籍,或被迫丢弃,或横遭强抢,或不幸被盗,最后只剩下一些“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数十载心血所系者,转眼间灰飞烟灭。诚如李清照所叹:“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凄惶之状,不复堪言。

  • image.png

  •  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农历八月,都城临安城内(今浙江杭州),正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清照终于将丈夫一生心血凝聚的手稿《金石录》整理誊写完毕。望着案头那叠厚厚的文稿,丈夫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李清照仍将赵明诚这部《金石录》手稿看得爱逾生命,并最终保存了下来,整理成书。为学术界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今天,我们固然要感谢赵明诚的编篡之功,而李清照存世之功同样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