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小感
今日忽阅此书,如故人。
那个时代,战争绵延,动荡不安。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李清照颠沛流离,动迁南下。
她有着文人的气节,家国的热爱。她放弃了大半生收集的字画文物,失去丈夫,遇人不淑,离婚入狱。贫困潦倒的生活,失意悲痛的人生,她翻开《金石录》,回忆起青春光阴,娇艳鲜活的岁月,明媚爽朗的笑声仿佛全都出现在眼前。那些和羞逃跑的懵懂娇羞,假装生气的买花争艳的动人情节也变成了物是人非的无依无靠,而从前的点点滴滴也早已经被敌军踏马的烟尘冲散干干净净。
这篇后序是易安对于自己人生的回忆与思考。除了与赵明诚结婚后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画面之外,共同的兴趣爱好和饱读诗书的文学素养让他们的生活愈发生动有趣。抄写诗书,搜集金石玩物,哪怕因此贫穷,他们也乐在其中。后来丈夫被罢官,归来堂的生活也从未让易安感到枯燥乏味。对于书籍,她一丝不苟,标记号码,修善书籍文物。金银财宝和许多家当都变成了充满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玩字画。
后来金人入侵,举家南下,大量的书籍只能被焚烧处理,易安怅惘不舍又无可奈何。在贵池时,丈夫奉旨入朝易安担心不已,分别的场景刻骨铭心。当丈夫生病的消息又远远地传来时,易安昼夜奔走三百里也只能看着他取笔作诗,至此绝笔。亲人的离开、愈发虚弱的身体和大量丢失的文物让她浑噩悲伤,改嫁的对象又是奸诈小人,易安反抗状告,自己却被捕入狱。得到解救出狱后的易安,身心俱疲,“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再无当年秉烛夜读的兴趣。“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多少年过去了,丈夫的笔迹依然鲜活有力。
感叹多少次岁月变迁,到头来才懂得有聚有散的道理。她也只写到这里。“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这便是序完结之处了。
易安通过三十四年的光阴,向我们展示了属于她的人生图景。简洁平实的文字,详略得当的段落,飘飘洒洒便道尽她的酸甜苦辣。序中易安与赵明诚伉俪情深,志同道合。但也隐含着易安对丈夫的抱怨与不满,丈夫骑马而走,悠坐岸上,让她感到悲伤无奈。独自吟出的充满失望与豪情的“不肯过江东。”又要谁会知道丈夫的想法与思索。对命运的呐喊与抗争,对人生的思考与展望,让易安对文学形象更为饱满。
在那个残酷的时代里,作为一名女性又是如何迎着流言蜚语改嫁状告,流离失所的在她的身上,闪耀着独特的女性光辉与坚贞品质。对于文学的深厚感情,对于文物的精致保护,对于政治的独特见解,对于爱情的追求向往让易安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界有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她聪慧过人,诗词曲文,皆是倚马可待。
王朝的盛衰,时代的变迁,易安却留下了属于自己人生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诗词,还是这篇《金石录后序》都是她人生的历程思考。她懂得人生聚散的道理,知晓穷困志坚的品质,也坚强地度过了无依无靠的后半生。“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到头来,所有的江山王朝,颠沛流离,爱恨情谊也终是随历史滚滚地往后代流走了。而李清照这一名字,不仅代表着一名女词人,还承载着她的一生和艺术文学价值。
还是希望如张小娴所写的那样。我也希望那些美好真实的岁月,爱恋珍惜的人物再回到易安的身边,依然鲜活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