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生活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她说:“因为北方金人的铁骑踏碎了我的家园,才让我不得不流落到南方的建康!才让我平白增添了无穷忧愁!我衰老的不只是容颜,还有我那颗本来安宁、恬静的心!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亡国之人,我能做些什么呢?”
面对破家之灾,亡国之痛,李清照说:“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佚句》)李清照希望现在跟随宋高宗来到南方的士大夫,不要一味沉浸在丧失国土、亡国亡家的悲痛中,要学习东晋王朝初建时的王导,振奋精神,积极准备北伐;滞留在北方的士大夫更不可放弃收复国土的决心,要学习南北朝时期的刘琨,奋勇抗战到底。
面对南宋小朝廷的软弱无能,一味逃跑,李清照说:“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佚句》)宋高宗君臣以及自己仓皇南渡来到江南,感受到的是吴淞江水的寒冷;北方宋徽宗、宋钦宗等人此时在金人控制下,生活在易水一样冰冷的环境中,忍受着现实与心灵的双重屈辱与折磨。李清照感慨:宋高宗君臣如此懦弱胆小,那远在金国的宋徽宗父子何时才能回归故国?
“婉约词人”李清照难以抑制内心的忧愤,用“婉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南宋小朝廷君臣软弱恐惧、屈辱退让的不满。
很多人都认为像李清照这样的大家闺秀,不过吟风弄月而已,不过儿女情长而已;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不仅有“婉约之情”,更有“豪放之气”!
面对沦陷的北方家乡,她以历史英雄人物鼓舞时人斗志。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李清照独立长江头,对着东逝的流水,半壁的河山,以悲壮的胸怀,吟诵出了这首千古的绝唱。她不仅是在赞叹与缅怀千古的英烈,也是在激励着同时代的真正男儿,义无返顾,共赴国难,要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如那慷慨赴死的项羽,威震三军,壮怀激烈。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慷慨悲壮的直面死亡,显示了他顶天立地的人格尊严;这与那些大战一起就缩头缩脑、苟且偷生之人有天壤之别。
就在李清照奋力写下这些壮怀激烈的诗篇,怒斥那些贪生怕死的南宋君臣时,她的如意郎君赵明诚在此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又表现如何呢?
1129年2月,赵明诚在江宁知州任上接到赴任湖州知州的调令。就在此时,部将李谟得知,率部驻扎江宁的御营统制官王亦图谋不轨,企图谋反作乱。新任江宁知州还未到任,李谟只能向老领导请示。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赵明诚居然采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江宁这座东南重镇的最高首长,或者说已经离任但尚未离城的最高首长,却将关系到全城百姓生命安危的大事置之脑后,不闻不问。李谟见赵明诚不予理睬,只好自己采取行动,平息了叛乱。第二天天亮后,李谟前去向赵明诚回报平叛详情,万万没有想到,贪生怕死的赵明诚已于昨夜“缒城宵遁”了。赵明诚如此苟且偷生,如此冷漠,实在让人为之胆寒。
临阵脱逃的赵明诚遭到了罢官的惩罚。然而,从现存的李清照的诗词文章中,却看不到她对丈夫“缒城宵遁”的耻辱的、丧失气节的所作所为有任何议论。仅在那部记载他们夫妻生活感情历史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写道:“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巳酉春三月罢。”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陈述,难道真的出自那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仰慕人杰鬼雄的李清照之手?
这究竟是为什么?只能说是由于对丈夫的偏爱蒙蔽了她的是非观。由此也可以看出豪放的李清照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