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北宋女词人之首,她的《漱玉词》收词并不多,但是因为写得很好,所以仍占文学的一席之地。
她与丈夫赵明诚两个人记性都很好,他们会常常比赛,互相考对方某一句话是出自哪一本书的第几页第几句,猜输的人就要受罚。看起来好像李清照比她丈夫的记性更好一些,因为赵明诚老是比输,可是他好像也自得其乐。在《金石录》里,李清照曾提及两人的生活:“储积经籍及三代鼎彝书画金石刻,清照与共校勘,两人枕藉其间,诵读唱和,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李清照没有子女,丈夫去世之后她孑然一身,南下之后只得倚靠她的弟弟李迒,就这样过了她的后半生。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她所写的愁与无奈与晚期是很不一样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
用字很艳。这里的秋应该还处于初秋。簟是竹席,说明夏季刚过,还没来得及换掉席子,加上褥子。点出时节处于“已凉天气未寒时”的初秋。处于季节交替的时候,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换过来。
夏天的荷花已经零落了,也几乎没有香味,只剩下凋残的景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轻解罗裳是因为衣服比较精致繁复,不适合泛舟时穿,所以把家居的衣服换成出游穿的衣服。
强调“独”这一字。虽然夏天结束了,可是词人还是想要去坐船泛舟,看一看秋天的风景,作为一种排遣。虽然景象不再热闹,很多花都没有了,看起来好像不适合泛舟。只是在家里实在郁闷,需要排遣。在没有伴的情况下去,更可以看出一种“不得不去”的心情,透过向外发展的行动来转化自己关注的点,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帮助自己消解某种不愉快或者郁闷的心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时间点是跳跃的,一下跳到晚上。“谁寄”表示没有人,“锦书”是书信,表明还没有人给自己写信。这一句呼应下文“雁字回时”,大雁开始往南飞了,因为传说鸿雁传书,所以看到大雁就很自然地想到书信。大雁已经飞过天际,那么对方的书信什么时候来呢,怎么还没有收到呢?
“西楼”呼应季节。秋天呼应西,才与整个季节感相配合,并非实写。如果是春天则是东楼,夏天则是南楼,冬天则是北楼。这是用方位呼应季节。如李商隐写秋天,“昨夜西池凉月满”。
月满西楼,月亮的意象出现,强化了思念远人的意味。因为月是满的,又映衬了人间不能团圆的现实,而大雁也没有将书信送来。清楚地点明自己的思念,书写自己的孤单。
花自飘零水自流。
水与花隐隐呼应上文的“兰舟”,写在船上看到的景象,长在水里的花。花的飘零,水的流动,有时间的意味。不管人间圆满或别离,它们都是在流动的。美好的事物终究飘零,这也是大自然的现象,自然却令人无奈,离别也是这样。过去的美好回忆如花飘零,也是自然的事情,美好的记忆终将成为过去,我们必须要接受它,但是在不得不接受种又有一种惆怅在里面。李清照把惆怅写得很轻,语言还是轻盈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两个人的心是一样的,不会只有我单相思。她很肯定这种相思是相互的。这种相思只能算得上是“闲愁”,不是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那样无法开解,只是一种相思。因为人总会回来的,只是暂时见不到。然而虽然不沉重,但还是让人困扰。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却又一直缠绕着你,甩也甩不掉,这就是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怎么消除呢?不管在做什么都会萦绕着你。强调无计可消。
如果表现在眉头上则是眉头深锁,可是待人接物时又得暂时把愁搁置在一边,然而就算不表现在脸上不代表已经消失,它跑到心里去了。即使不表现在外表,它依然存在,或显或隐,只能强颜欢笑,而愁其实没有消失还在心里。表现出这种愁对一个人的紧紧缠绕,让人烦恼。是幸福生活中的小烦恼,算是轻盈的愁绪。能够为这种东西整日烦恼,还带着一点向对方撒娇的意味,还是幸福的人。后期李清照的愁根本无人诉说,那种愁才是真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