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题八咏楼》,寥寥数语道出金华文化地标——八咏楼的恢宏大气。时隔八九百年,现在读来余韵犹在,震撼人心。古今学者对这首诗的注解品评众多。特别是“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两句,堪称神来之笔。有一种气吞山河、奇伟磅礴、排山倒海的气势。其中“压”字在此处更是点睛之用,营造出高大壮美的意境。

  • 1564122580249_5d3a9dd4159bb86b9908c73a.jpeg

  • 八咏楼

  • 然而,有人指出“气压江城十四州”并非李清照原创,而是借鉴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筹边楼》。原文是:“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作者描写的是位于四川成都府西郊的筹边楼。

  • 1564122580308_5d3a9dd4159bb86b9908c73b.jpeg

  • 筹边楼

  • 的确,把“气压江城十四州”和“壮压西川四十州”两句进行比对,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句式还是用词,均有相同之处。关于这个问题,学界观点比较明确。学者蔡中民在《绝响一代 风流千古——读李清照<题八咏楼>诗》一文中提出:李清照此句是从薛涛“壮压西川四十州”一句脱化而来。他认为,“压”字袭薛语很妙,是一种从上至下的动作, 使十分抽象的“ 气” 变得形象了。

  • 1564122580362_5d3a9dd4159bb86b9908c73c.jpeg

  • 筹边楼

  • 也有学者认为,“水通”二句出自唐代诗僧贯休的《献钱尚父》一诗。原句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同时,借鉴了薛涛《筹边楼》的“壮压西川四十州”。并把对后者的“壮压”改成了“气压”,增强了诗句的壮阔气势。

  • 1564122580413_5d3a9dd4159bb86b9908c73d.jpeg

  • 薛涛雕像

  • 经过查阅资料,记者发现李清照和薛涛分属两个朝代,但是她们在作诗时的年龄、心境以及寄托的情感均有惊人的相似。

  • 筹边楼, 是唐代大和年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抵御外敌所建。据学者考证,薛涛登楼作诗的时候,大约是大和五年(831),当时她已74岁。薛涛一生未嫁。晚年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当时唐朝国势日衰, 西川因南邻南诏, 西接吐蕃, 常遭侵扰, 战争频仍,民不堪命。薛涛借诗抒发自己御侮安邦的爱国情感和政治见解。第二年夏天,人就去世了。

  • 1564122580436_5d3a9dd4159bb86b9908c73e.jpeg

  • 重修后的八咏楼夜景

  • 再来说说李清照。八咏楼始建于南朝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楼坐北朝南,面临婺江。是时任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主持修建的观景楼。南宋绍兴四年(1134)冬天,金兵南下,李清照从杭州逃难到了金华。李清照登楼作诗之时,已经年过50。自靖康之乱后,李清照先后经历了故土沦丧、丈夫病逝、流落江南等一系列沉重打击,心境极为悲苦惆怅。《题八咏楼》托物言志,写出了她的身世之苦,爱国情感和政治主张。

  • 由此可见,说李清照借鉴了薛涛的诗,也不无道理。


  • 人物简介

    ????.jpg

  • 薛涛画像

  •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其父薛郧在京城长安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遥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 1564122580679_5d3a9dd4159bb86b9908c740.png

  • 李清照画像

  • 李清照(1084313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