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681254793,1205110719&fm=173&app=25&f=JPEG.jpeg

  •     李清照(1084~约1156年),是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十分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     宋神宗元丰七年,婴儿一声婉转清脆的啼哭声响彻了山东章丘明水镇的一户人家,婴儿的父亲李格非既是当朝太学正,又是著名文豪苏轼的得意门生,也许连李格非他自己也未曾想到,他最流芳百世的前缀竟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父亲。李氏一族,虽然在山东不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但在当地是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李清照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写道:“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诗文虽然只有寥寥四行,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见李清照出生世家,生于齐鲁。齐鲁自古就是一片丰厚的文化土地,家庭也为她后来卓然一家的诗词天分埋下了种子,前有孔丘诞于山东曲阜,后有清照生于山东章丘(今山东济南)。

  • u=3420510610,344125031&fm=173&app=25&f=JPEG.jpeg

  •     李清照幼年不仅濡染父亲的博学多识,更从门第颇高的生母那里学到了仁爱、善良与虔诚等优秀品质,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有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由意识的体现,也为她后来的文学造诣打下来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幸的是,生母在她幼年时离世,父亲继而迎娶北宋状元王拱宸的孙女。随后父亲居然带着新婚妻子去了汴京,徒留清照与祖父母在故乡。当李清照十多岁时,父亲将她接到京城与继母、弟弟一同居住。坐在马车的李清照看着故乡的草木渐渐后退,心中的万般不舍和未知的恐惧也在慢慢滋长着。

  •     这让我想起来一位与命运有着相同轨迹的女人,两人同是十多岁的年纪,同是父亲再娶,同是拥有不世出之才华,张爱玲不安的心选择了叛逃,而李清照拥抱着宽容开明贤良的继母。

  •     陈寅恪说:“六朝及天水一朝,思想是最为自由的。”在同龄女孩都学着女红,念诵古训时,李清照不甘囿于闺阁绣楼,渴望在山水中舒展自己的创作才华。 来京后的李清照时常忆起在故乡的日子,那里的湖边有个小亭,与好友共饮佳酿后,她就常在亭中纳凉,乘小舟掠过芦苇丛,看那水光潋滟、波光粼粼的湖面。

  •     李清照一想到这,一首小令跃然纸上,也就铸成了流传千古的《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 u=507135566,1834571697&fm=173&app=25&f=JPEG.jpeg

  •     当她的父亲看到这首小令时,不觉惊叹于这首《如梦令》的技巧和遣词造句,便拿给辞章名家品鉴,大家纷纷猜测应是出自苏东坡之手,《如梦令》像是一阵清风掠过平滑的湖面,在京城荡起了层层涟漪,也触动了太学生赵明诚的心扉。自然的,佛祖信手拈花间,万籁俱寂。在相国寺,她虔诚地双手合十,跪在蒲团上,今世的姻缘就这样注定,注定了这与她相伴厮守的人。与父亲游玩相国寺时,他与哥哥走过来向在太学任职的父亲行礼。匆匆一眼,微微一笑,少女的心房便关不住了。而赵明诚又何尝不是呢,自《如梦令》名动京城,他一直想拜会笔法步追前贤的才女。

  • u=1559026750,2287796031&fm=173&app=25&f=JPEG.jpeg

  •     自是豆蔻年华,少女情怀总是诗,漫不经心地在后花园荡秋千,懒懒地锤着酸痛的手臂,突然有客来访,竟惊慌失措地失了仪态,倚门回首,竟是翩翩少年郎赵明诚,这娇俏之感变成了日后的《点绛唇》。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点绛唇 蹴罢秋千》

  •     虽说双方互有好感,但是双方均知:他们不可能在一起。

  •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与苏轼的政见相左,矛盾颇深。而李格非受知于苏轼,虽说与赵挺之没有直接矛盾,却也是一直处于道不同不与为谋的尴尬境地。李清照勇敢的打破礼教桎梏,决定用一个特殊的方式暗示父亲,一日,李格非的书桌上多了一个精致锦囊,里面放置着一张宣纸,宣纸上有几行清秀隽永的字体: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u=1508205215,4240539251&fm=173&app=25&f=JPEG.jpeg

  •     夜雨过后的黎明,花儿被坠落的大雨砸伤,而绿叶只会更加肥沃。自他走后,她莫名的愁思总不时击点情感的水域,在某个狂风骤雨的夜晚,在某次翻来覆去的无眠,在看某朵盛开在凌晨四点钟的海棠花。知女莫若父,思考片刻后,李格非旋即把这个锦囊交给在太学读书的侄子,并吩咐他务必与太学诸子一同拆阅。在五岳观后面的凝祥池,一群太学生正兴致高昂,此时,《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的诵读引起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讨论这是出自哪位辞章大家之手。只有赵明诚笃定了答案,是她。此后,这首诗像高山上融化的冰泉一样,坠入小溪,跳进大海,为所有流经的地方带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么一来二去,自然是卿有此意,郎怎可负?赵明诚同样与李清照一样选择诗词的方法隔空呼应。此时恰逢父亲赵挺之出使辽国,他不辱使命,为大宋争夺了尊严,回京后受到皇帝嘉奖,在官场上春风得意。赵明诚借此机会对父亲说:“近来梦中总出现几句诗词,儿百思不得其解。”赵挺之也乐于解答,便让他说出心中困惑。这几句诗词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诗词之意即是“词女之夫”

  • u=1150347085,3458852185&fm=173&app=25&f=JPEG.jpeg

  •     赵挺之何尝不知道儿子对李家女儿清照格外关注,虽政党不同,但转念一想,苏轼已经被贬出京多年,自己与李格非也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再者朝廷之事如风云变幻,多个照应也不是坏事。终于,在公元1101年,在双方家长的首肯下,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既遵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是才子佳人间的情投意合,自然是才子配佳人,婚后生活也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     我们认识的李清照,或是通过课本中比肩苏辛的巾帼笔法,或是能熟练地背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的名字,她是宋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放眼整个历史长流亦不遑多让。

  • u=3507061741,2949589906&fm=173&app=25&f=JPEG.jpeg

  •     而她在赵明诚面前,只不过是温柔缱绻的妻子罢了。结婚之后,李清照有“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更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画面好”的俏皮。

  •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并,似乎她就应该如小说当中的女主角一样,受尽宠爱,相夫教子。而她的人生如诗,美中藏无数曲折……

  • u=546805316,824631687&fm=173&app=25&f=JPEG.jpeg

  •     故事发生在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其后李清照随南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舟。

  •     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舟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的官职来源于谎报举数,便状告张汝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翰林学士綦崇礼援手,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然而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 u=3983365377,860845708&fm=173&app=25&f=JPEG.jpeg

  •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