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宋代词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和最重要的女文学家,李清照以她的才气和魅力已然成为中国文坛一枝奇葩。她用敏感细腻的女性笔调刻画出自己多愁善感的形象,她的词中充满花语愁情,至今仍使读者们为其着迷沉醉。本文试图从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与愁的情感解读她的生命体验,探访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世界。

  •  关键词:李清照;花;愁;生命体验;韶华易逝之愁;情爱之愁;家亡国恨之愁

  • image.png

  •  中国古典文化瑰丽的艺术殿堂几乎都是由男子的才华所构筑的,真可谓“春阴垂野草青青”,但是也会“时有幽花一树明”,这幽花便是文坛上出现的可谓凤毛麟角的女才子。李清照,正是这些才女之中的翘楚。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一个有极高文化素养的书香门第。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她的非同一般——“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前人对李清照及其词的评价,可谓美评如云、不胜枚举。有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只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有说:“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徒擅名闺阁也”(黄升《花庵词选》);有说:“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陈廷焯《词坛丛话》);更有明代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称“易安为婉约主”;《蕙风词话》卷四中说:“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沉博,下开南宋风气”;《古今词论》更是将李后主、李清照和李白称为“词家三李”;“人词同品,高位相接;三千年青史,才调无伦”①等足见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之高,为历代人们所公认。

  •  宋词本就多写善写愁,李清照特殊的身份、气质、个性以及人生经历更使她成为无人能及的写“愁”高手。翻阅李清照的词,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愁情词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出现了“花”这一意象,可见,李清照工于以“花”写“愁”,并以此构成其作品凄婉缠绵的感情基调和哀怨动人的特色。

  •  李清照的词是书写她一生的际遇的,她的词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她对自己特定的生命状态的独特感受。因此,随着她身处环境的不同,她所表达的愁的性质、内涵也就不同。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将她的词作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探讨词中“花”与“愁”的生命体验:一、未婚少女时期;二、出嫁后至靖康南渡之前;三、南渡之后。


  •  一、少女时期:人比花娇,活泼天真中带有丝丝的忧愁

  •  由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加上父亲李格非并不束缚她的自由活动,这一时期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是个自由潇洒的乐天派。因此,她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格调欢快积极。然而,由于少女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欢乐之中也少不了有因为韶华易逝、内心寂寞孤独以及伤春惜时而产生的的一丝丝感伤。她的这些生活情趣以及思想情操,都集中地反映在了她的早期作品里。

  •  李清照对自然敏感细腻的感受从她的笔端涓涓流出:

  •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年少的李清照,心就像一泓平静澄清的湖水,自然的刮风下雨都能激起波澜、泛起涟漪。暮春之夜,夜色阴沉,风雨无情,此情此景勾起了词人的一番心事。灵魂无端的空虚,内心恼人的寂寞,缠绕着词人的思绪。“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举杯消愁,只是“雨疏风骤”的景象始终令人魂牵梦绕。如今一觉醒来,宿酒未消,余温犹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想起风雨摧花、落花成冢,对群芳的关切蓦地涌上心头,急不可待地卷帘询问百花命运,侍女只道“海棠依旧”。女主人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自然是不满意的,“绿肥红瘦”一语作结,怜花惜己,无限凄婉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 image.png

  • “海棠依旧”、“绿肥红瘦”,花以赏心、酒以消愁,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生活情趣及寂寞空虚的心境。韩偓五言律诗《懒起》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海棠依旧”大概出自这里。经历一夜风雨的洗刷,海棠花虽然“依旧”但是定也一夜无眠吧!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词“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万俟咏《三台》),然而,词人关心的不仅仅是海棠,而是百花的生存状态。“绿肥红瘦”句,历来颇得人们赞赏。词人将花拟人化,通过移情作用,用以写枝叶的繁茂、花朵的凋零。李清照写花的技巧堪称一绝,能将“花”的意象运用得如此活灵活现更是难能可贵。

  •  很多人认为,李清照的少女时期是无忧无虑的,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种看法太片面了。虽然词人的前期作品以写对自然的热爱和外出游玩为主,但是作为一个情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文人,“柔肠一寸愁万缕”,她的感伤、苦闷应时应景情动而发。所以,当她待字闺中无所事事的时候,自然会从花的凋零,感受到自己青春的易逝,而牵引起无限伤春悲秋,怜惜年少好时光的情感来。

  • 二、出嫁后至南渡前:人比花瘦,情爱之愁

  •  李清照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而获得成功的一个人。②在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她们不得不作为男人的附属品生存着,只能被动分享男人在仕途升迁浮沉中的喜怒哀乐,而对自己的主体世界完全没有支配权。她们把所有的理想、感情和希望都寄托在丈夫身上,丈夫成了她们幸福唯一的依靠。即使是李清照这样的才女,也是被排斥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外面的,甚至连优秀本身也是一种罪过,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词藻本非女子事”。她18岁嫁给赵明诚,夫妻俩志趣相投,“调夫雅谑皆琴瑟”③,生活非常美满。然而,赵明诚经常外出游仕,两人不得不面对频繁的分离。一旦别离,即使是极为短暂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相思之苦。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一剪梅》就是这样从她的心底喷涌而出: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对李清照这样的女子而言!词人本因丈夫外出有所牵挂,如今面对着这荷残席凉、万物萧疏的景象,触景生情,内心之苦不言而喻。心里想着排愁解闷,于是解下罗裳,独自泛舟外出游玩。然而,以前可是夫妻两人双双泛舟湖上啊,如今却只能独自击楫,往事历历在目,泛舟竟也只是徒增伤感!迷离怅惘的忧郁之情不断萦绕心头,想着大雁应该捎回了丈夫的书信吧?词人伫立楼头,即使月已西斜,仍在苦苦等待。自己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丈夫远行似悠悠江水空自流逝。夫妻俩同样相互想念着,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绵绵情意隔着千山万水,幽幽思念“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 image.png

  •  李清照的这首词,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是自己内心隐秘的独白。黄升《花庵词选》将此词题作“别愁”,且看李清照是如何以“花”映“愁”——词的开头,以“红藕香残玉簟”形容“秋”,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词人的离情别绪,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词人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荷花凋残,和后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花”在词人眼里,有赏花以排遣寂寞,当然也有惜花引起的无边愁绪。

  • ①史仲文著《两宋词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7月版,191页

  • ②转引自网站http://www.wendangku.net/doc/7be18c6a9b89680202d82503.html /10982595_d.html

  • ③钱世明著《李清照》,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