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21815343,2504189690&fm=26&gp=0-2.jpg


  • 李清照学秦观

  •  


  • 先来读两首词:

  •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

  •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 秦观

  •  

  •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  


  •        两首小令立意各不相同,都是很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这里,我不是想品读这两首词,而是想说:李清照是在模仿秦观,尽管前者的那首更为有名。

  •  

  •  

  •  

  •        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        一、秦观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李清照生于1084年,死于1155年。秦观比李清照大35岁。

  •  

  •        二、两词的创作时间。

  •        先来看秦观的这首《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该词的创作年份应该是1094年春天。当年秦观46岁,因事被贬杭州,继而又被削职,流落至湖南郴州。在这段经历中,他跟亲人、朋友聚少离多,仕途上也不顺利,一再被贬。这时,春光美好,看到莺飞燕舞,听到却是笙寒“梅”彻,不由想到自身境遇,难免孤寂落寞,是一首伤春之作。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创作于1100年春天。当年李清照年方二八,正碧玉年华,家境殷实,生活优裕。那种条件下,这个年龄的女孩子一定是荡完秋千去看柳,看完美景去喝酒,饮完佳酿把诗就。想想都觉得惬意。她这时写出来的词尽显悠闲风雅,活泼清丽。

  •  

  •        三、李清照当时极大可能读过秦观的《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        李清照生于济南,十六岁时随父亲来到开封一起生活。其父亲李格非当时任礼部员外郎,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深得苏轼器重,与众多苏门弟子不仅诗文往来频繁,而且有深厚的友谊。

  •        秦观更不用说,曾写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颇得苏轼赏识,与黄庭坚、晁初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秦观与李格非年龄相近,同为苏轼门生,俱为文学大家。而秦观更是出身下层,以其婉约凄美的风格,传递出广大文人的悲哀,当时受到普遍的推崇和褒誉。

  •        所以他的词作一定有可能传至李格非处,而李清照也有极大可能读过。

  •  

  •        (题外话:世人多以秦观为感伤婉约一派,其实不然。现在存世的所有秦观作品中,词有三卷100多首,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词仅占四分之一。他的代表词作多展现出清幽冷寂,含蓄隐丽的一面。而秦观的诗作却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文章也是说理透彻,引古征今,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元好问评秦观诗词为“女郎诗”,这一说法多有偏颇。)

  •  

  •        四、两首创作特点相似。

  •        两词的词牌均为《如梦令》,所描写的时节均为春天,均为押第十二部七尤韵。这在短短三十三个字中,所用相同的字有:“依旧”、“绿”、“红”、“瘦”等。

  •  

  •        综上,可以判断李清照极大可能是看过秦观的词之后,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心情,模仿写出了“依旧,依旧,应是红肥绿瘦。”

  •  

  •        全当闲谈。

  •        重点是,多读、多学、多写,指不定哪一天我们也能模仿出传世之作、超越前人之作……

  •  

  •  

  • 附:

  •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创作这个词调的人,是后唐的庄宗李存勖。而李存勖的一生,也和他创作的这个小令一样,梦一般的来,梦一般的走。如梦令的曲调委婉悠长,加上词牌的结构组成,确定了这个词牌的经典作,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婉约词,李清照、秦观、纳兰性德这些婉约派的代表词人都喜欢这个词牌,豪放派的苏轼也用这个词牌创作了许多婉约词。

  • 如梦令这个词牌总是会给人以清新雅致,活泼俊爽之感。

  • 就此涂鸦两首,

  • 如梦令·观台球有感

  • 初撞绿波红散,再碰白衣彩现。

  • 杆法掌中生,一气呵成如练。

  • 可赞,可赞,

  • 绅士谦谦风范。

  •  

  • 如梦令·台球游戏梦记

  • 绿案梦寻游戏,三彩四红犹记。

  • 又走位推缩,未料差强人意。

  • 何必,何必,

  • 美好缘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