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舞狮舞龙……这些元宵节的习俗我们都很熟悉,但元宵节在中国古代的另一层含义或许您不知道,它是许多男女的定情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古代的狂欢节和情人节。
为什么这么说呢?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为首,宵为夜,通宵达旦之意。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是新年新月诞生,可又称上元节。上元是古历之名,指日月五星皆会于子,是历史。
灯火象征着希望,中国传统节日中赏灯,表明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正月十五,皓月当空,新春幸福余兴未消的人们,合家团圆,欢聚一堂。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铺无不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不夜天。
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来,观花灯或者和自己心仪的男子幽会。对于没有情人的青年男女来说,它当然也是邂逅的绝佳夜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千百年来在元宵节所上演的曲折生动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
《张生彩鸾灯传》中,张公子元夜观灯,于乾明寺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上有细字一行云:“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鹫灯是也。”张公子怦然心动,为这个约会等待了一年。到相见时,二人情投意合,最终私奔。这是一场关于“等待”的爱情。《春灯谜》,韦家的小姐影娘女扮男装赏花灯,遇见宇文家的公子,二人彼此钦慕,题诗互赠,却因为忽作风雨,慌乱之中上错到了对方家里用作交通的船。于是,一系列的误会与错认发生了,宇文公子经历了被误认为反贼的冤狱、然后平反、又改了姓名考中状元,竟然最终也阴差阳错,与流落他乡的影娘真正成为了夫妻。这是一场关于“错认”的情事。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的故事里,胭脂铺的小姐王月英与书生郭华一见钟情,私传书信,约在元宵观灯之时到相国寺观音殿相会。谁料郭华贪杯醉酒,错过了约会,心中愧疚又觉得姻缘痛失,吞了月英留下的香罗帕子,气绝身亡了。幸好有刚正却又不失仁慈的包拯大人审理此案,加上最后观音显圣,郭华复活,才得以名正言顺地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正是因为元宵节赋予邂逅浪漫的气息,不少电视剧的爱情线也以此展开:
《大明宫词》
《仙剑奇侠传3》
《女医明妃传》
景到盛时引人传,情至深处让人叹。这番盛景盛情,自然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因此留下许多了流传百世的千古佳句: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一个男子在元宵节上邂逅让人心动的女子,几番寻找,却在灯火阑珊处重新发现。
还有欧阳修这首有名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说的就是在元宵节时两人月下约会,到第二年时孤单落寞的对比。
李清照的《永遇乐》中也提到东京城元宵节的盛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三五就是元宵节,这是回忆在年轻时元宵节热闹的场面,青年女子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门,和辛弃疾词中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颇有相似之处,蛾儿、雪柳、黄金缕、铺翠冠儿等,都是女子们的头饰。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中有这样的描写:“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时至今日,元宵节中的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等习俗尽数保留了下来,遗憾的是“情人节”的这个文化内涵却消失了。不过元宵节也被赋予了另一种阖家团圆的标志,同时也被当作春节的正式结束。在此佳节祝大家元宵快乐,阖家幸福。今天,你吃元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