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也屡见不鲜,题材也丰富多彩,咏茶诗词的悄然兴起也给茶文化花园中增加了一朵瑰丽的奇葩。

“酒有酒令,茶也有茶令”,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文化意义的创举。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png

应该说,茶令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是宋代兴盛斗茶的产物。斗茶的最初形式是二三个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随着斗茶之风遍及朝野,斗茶由论水道茶变异出一种新的形式和内容,即“茶令”。

茶令的首创者当推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她协助丈夫编撰《金石录》,收集了大量的金石文物和图书。在青州期间,他们夫妇诗词唱和,悠闲自得,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李清照独创了一种我国特有的妙趣横生的茶令。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2.jpg

李清照在为丈夫赵明诚所著《金石录)的“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品茶行令以助学的趣事佳话,为了撰写《金石录》,她与赵明诚回到青州居住。夫妻俩每得到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

得到金石、书画等文物,也一起把玩赏鉴。在治学著文过程中,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于是忽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中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生动地记叙了她与丈夫赵明诚举行茶令的事情: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3.jpg

两人每次吃完饭,坐于“归来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两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获胜。

有一次李清照赢得茶令后,她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直接打翻了茶杯,一满杯茶倾覆在怀里,非但没喝到茶,还将茶水洒在衣裙上。

李清照与赵明诚品茶的情形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这种极茶令非常具有文人间的雅趣,也可见他们夫妻二人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以及他们在婚姻生活中的一些甜蜜、温馨、浪漫的细节。

茶词-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bmp

宋人饮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更讲究“茶道”,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是演变出诸如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无欲、无争等意义来。

宋代文人追求的素雅清韵的风尚,使茶的这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得以约定俗成。在宋代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苏轼可以说是主要的推波助澜者。

苏轼一生仕宦沉浮,但却一生嗜茶,他的一生就像水中沉浮的茶叶一样。他写诗作文要喝茶,睡前睡起要喝茶,夜晚办事要喝茶,还热心于采茶、制茶、烹茶、点茶的钻研,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特有研究。

对茶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品其味,而是升华至品其理,这是苏轼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他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5.jpg

苏轼因为既爱饮茶,又擅书法,所以有一天司马光便问他说:“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是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是越陈越好。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而您为什么却会同时喜好这两样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但苏轼并没有被这种有意的“刁难”所难住,只见他淡淡一笑说: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

短短一席语,让司马光钦佩不已。在苏轼眼里,茶和墨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内涵,品茶与读书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就茶而言,这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6.jpg

苏轼在黄州期间,甚至亲自种过茶。他在东坡这块土地上亲自耕种,还在这块地上种上了茶。虽然长出的茶叶很少,但少胜于无,苏轼凭借自己种出来的茶叶聊以自慰,怡然自得,于是写下了《种茶》一诗。

诗中有“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的句子,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已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沉醉在品尝自己种出来的新茶的喜悦中。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7.jpg

在海南儋州时期,苏轼以煎茶品饮的方式,寻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用饮茶的方式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

诗人不惧身体年迈,偏要到清深江水中取活水,并亲自生火烹茶。看那白乳茶汤翻滚,犹如听到松风和鸣,再饮上三碗茶汤,诗情横逸,久久不能入睡,于是他写下了《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魄,充分体现了作者浪漫之思,豪放之情,瑰丽之想。大瓢能贮月,小勺可分江,如此横溢的才思,竟从一位屡遭贬谪的诗人心中流泻而出,那诗意是何等的超凡脱俗。难怪南宋的胡仔会惊叹道:“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妙。”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8.jpg

说到宋代的茶文化,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诗人与书法家。他曾向苏轼习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列“苏门四学士”,诗文著称于当世,影响很大,被奉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黄庭坚和苏轼一样,酷爱饮茶,写过许多咏茶诗。黄庭坚出生在江西分宁(今修水)县高城乡双井村。这里是有名的茶乡,出产的双井茶形如 凤爪,芽叶肥壮,白毫特多,品质独特,是他从小就喜欢的茶叶。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9.jpg

从孩提到成人,从入学到入仕,家乡的茶伴随着他一路走去。茶的淡泊、雅致、宁静、和谐、已融入到他的灵魂。所以他崇尚茶叶,极力将家乡茶推向社会。他曾写下《双井茶》一诗,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家乡的双井茶:

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

旧闻双井团茶美,不到洪都领绝佳。

双井茶细者有白毛,状如银须,色碧味隽故又有“白茶”、“龙须”、“云腴”、“凤爪”、“雪芽”等佳誉,名噪天下,遂为贡茶。但双井茶的扬名,还得力于这位从家乡走出来的大文豪黄庭坚。

在黄庭坚的竭力推荐下,双井茶终于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睐,最后还被列入朝廷的贡茶,奉为极品,盛极一时。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0.jpg

黄庭坚的嗜茶,在其早时就以“分宁茶客”名闻乡里。黄庭坚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名号,与他对茶的嗜好是分不开的。话说当时的宰相富弼听说黄庭坚多才多艺,诗文、书法样样出类拔萃,于是很想与他一会。终于,有一天两人相见相识了。

可能由于个人爱好方面的差异,又或许是黄庭坚其貌不扬,富弼见到他后并不喜欢,两人不欢而散。当别人问起黄庭坚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富弼却说:“我还以为这黄某如何了得,原来不过是分宁一茶客罢了!”

在富弼眼里,才华出众的黄庭坚仅仅是一个爱好茶饮的茶客而已,其它方面也没啥突出的。可见,富弼所赠的这个“分宁茶客”的雅号,分明就带有一丝讽喻的味道,当然,这也从另一侧面反衬了黄庭坚的茶痴形象。时至今日,黄庭坚这一“茶客”的名号,却是很值得为之大书一笔的。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1.jpg

黄庭坚以茶代酒二十年,堪称是茶人佳话。三十八岁那年,他因身体不佳曾决心戒酒,写下《发愿文》,却对茶情有独钟。晚年因病魔缠身已不能饮酒了,也仍然爱着茶,保持着那份深厚、真切的茶情

黄庭坚一生与茶为伴,茶自然也会进入他的创作视野。而词这一文学样式在经过苏轼等人对词境的开拓以后,也具备了描摹刻画日常生活的能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在此基础上黄庭坚也创作出了众多的茶词。

在黄庭坚的笔下,摘茶、碾茶、煎水、品茶以及咏赞茶的功效的词作比比皆是,他的茶词渗透着一位品茶高手所追求的茶艺和茶道,从而成为宋代茶词艺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6.jpg

黄庭坚的茶词具有清新流丽、恬淡雅致之美,这与人们脑海中黄庭坚惯用口语、大写俗词的刻板印象迥然不同。黄庭坚的茶词之所以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一个显著的特征在于他擅长将风土人情纳入词境的创作,如他的《踏莎行·茶词》:

画鼓催春,蛮歌走饷。火前一焙争春长。低株摘尽到高株,高株别是闽溪样。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这首茶词是黄庭坚在黔州所作,他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写了黔州的地方风土人情:伴随着隆隆的画鼓声响,春日的晴光拂过大地,又到了农忙采茶之时,人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在田野间辛勤的劳作。

他们要在清明节之前将茶叶采摘完毕,因为这时正是采摘的最佳时节。词中所使用的意象清新自然,带有深厚的乡土风味。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3.jpg

黄庭坚擅长通过巧妙的联想、形象的比喻,来对整个烹泉煮茗的过程进行生动的刻画。如《看花回·茶词》:

夜永兰堂醺饮,半倚颓玉。烂熳坠钿堕履,是醉时风景,花暗烛残,欢意未阑,舞燕歌珠成断续。催茗饮、旋煮寒泉,露井瓶窦响飞瀑。

纤指缓、连环动触。渐泛起、满瓯银粟。香引春风在手,似粤岭闽溪,初采盈掬。暗想当时,探春连云寻篁竹。怎归得,鬓将老,付与杯中绿。

茶汤从壶具中倾泻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流水冲撞杯壁,词人以飞瀑作比,使得茶汤圆润而不乏力度的流动轨迹如在目前,飞湍瀑流般的声响如在耳畔。

“飞瀑”一词,同时着眼于视觉与听觉,可谓曲尽其妙,将煎茶时的瞬间的动态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也可以说,“飞瀑”一词直接写出了煎茶的灵魂。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4.jpg

烹泉煮茗时,茶汤的表面往往有白沫漂浮,称之为茶乳。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由于这些浮沫是由一个一个的细小气泡聚集而成,所以黄庭坚匠心独运地将它比喻为“银粟”,如此一来,茶乳晶莹剔透的质感也就跃然纸上了。

在这首词中,黄庭坚还以“春风”喻茶,茶是迎着春天的和风细雨长成的,当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自然使人唤起那番融融春日的记忆。

以春风喻茶,是化抽象为具体,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事情,但经过词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春风意象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5.jpg

这正像黄庭坚的另一句名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展现的那样,茶对于饮茶之人来说具有了如沐春风的感觉。只有真正爱茶的人,只有爱茶爱得真切,才能想象出如此贴切的比喻来,才能凝练出如此美妙绝伦的词句来。

形象的比喻是黄庭坚茶词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不仅展现了词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别开生面的联想力,更显示出词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可以说,黄庭坚是历史上真正大力创作茶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中既包括介绍茶的生产和煎煮过程的咏茶词,又包括由茶元素装点起来的体现宋代文人生活的茶文化全景图,可以称得上是宋代文人中以词对茶进行描摹的最成功的实践者了。

李清照 苏轼 黄庭坚 践行茶文化16.jpg

诗词因茶而诗兴更浓,茶因诗词而茶名愈远。文人爱茶多是被茶“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风骨深深吸引。中国文人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眼中,茶不是媚俗的香茗,而是饮中君子的茶、沁人心脾的茶、暗香浮动的茶、润物无声的茶。

我是小话诗词,让我们携手走进宋代的一首首咏茶诗词中,体味宋代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