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之累:主题2》 来自元知共读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
昨天我们细细梳理了宋代女性文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今天我们将探讨宋代人对李清照的评价,以及她对于写作的态度,建议阅读本书第二章到第三章,三十五到一百页的内容。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宋代并不鼓励女性写作,所以很多女性就算很有才华也不会动笔写作。而李清照却异常喜欢写作,甚至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将文学视为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
文人周煇在他的笔记中记载,李清照曾为了寻找灵感曾在大雪天外出散步;李清照在《感怀》中也曾描写过战乱时分,外面的世界嘈杂纷扰、纸醉金迷。
但她却安安静静在自己的房间里作诗,沉浸在忘我的世界里,享受创作的乐趣。
因着努力和热爱,李清照的才华与男子相比都毫不逊色。在她的《金石录后续》中,就有她与丈夫就读书习文展开较量的趣闻,常引得她开怀大笑。
艾朗诺猜测,在文中李清照并未提过丈夫在游戏中获胜,好像她才是常胜赢家,所以开怀大笑。
但空有满腹的才华,却无法获得世人的认同。在《渔家傲》中她不禁怀疑到底“归何处”,答案却是长路漫漫,日暮将至,似乎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无功,只因她是女子。
这种自我怀疑与沮丧不安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们都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尤其是自己在乎的人。
倘若没有得到有效的肯定,就会不自觉地怀疑自身作品的价值,显得与世间格格不入。
可能有些人会感到奇怪,如果时人对李清照的接受度很低,那作为一个女性的李清照的词作又是如何经过漫长岁月流传至今呢?
虽然时人对于女子如此认真严肃地作诗很不习惯,但李清照的易安词在市井中流传广泛、影响极佳,大家不得不承认李清照的确是个文采斐然的才女。
可同时伴随的还有众多非议。
人们一边对她赞誉有加,一边又点明她的女子身份。潜台词是你再怎么厉害,也不过是个女子罢了,词作注定难等大雅之堂,只能从属于自己的夫君。也就是说无论李清照如何出色,大众都会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她,终究会受到性别的歧视。
另一种评论是将她的才华与身世结合起来。既对她的文才加以肯定,又不忘讽刺她在丈夫赵明诚去世不久后改嫁,旋即和第二任丈夫离婚。
最为典型的是胡仔的评论,开头谈及李清照“颇多佳句”,然后又在下文转折挖苦她的晚年改嫁风波,最后定性:“传者无不笑之”。
这样的评语看似客观,实则带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读者会不自觉地忽视李清照的才华,转而关注她混乱的私生活,甚至会对李清照在文学上的造诣产生怀疑:如此品行不端之人,写出来的东西会好吗?
就好像我们见到“虽然......但是......”的句式,印象深刻的大多是“但是”后面的内容。譬如:虽然她学历很高,但是她还是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再加上结尾的“笑”,等于是将才女李清照沦为一名受人耻笑的荡妇,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世人的嘲弄,维护了男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进一步论证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
这种将作家的身世与文才结合起来的评论手法在当时并不少见,评论家王灼在他的笔记中写道:“李清照少年成名,然晚年自暴自弃,毫无羞耻之心”,并认定易安词全部是李清照的闺房愁绪与哀乐,时时流露思念丈夫的思念,所以是淫词艳曲。
为何在王灼的笔下,大众所认同的易安词也遭受了严厉的批评呢?艾朗诺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易安词的解读方式都是——将词中角色认定为李清照本人,也就是李清照所写的词都是自传体。
但以自传体写作的词人其实是很少的,许多词作都是为了演唱而写,因此男词人常常会为女子立言。
可到了李清照身上,读者就会自动认定词中所写都是李清照的真实经历,反映的是词人的真实心境。
因为人们往往觉得女子写出来的都是二流作品,她们的表达往往也是浅显而直白的,像“虚构文学形象、杜撰事件情节”这样的高级技法是没法学会的。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传体的解读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偷窥心理,人们可以从诗文中窥探女性所流露的情感,满足了众多读者的好奇,也更容易流传于市井。
所以,易安词自传体读法甚至被认定为李清照作品唯一的解读方式。
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李清照词作的印象大多也是“思念丈夫”的愁苦女子,她的文学形象被简化成了“赵明诚之妻”。
这对任何女性来说都不公平,对李清照而言更是如此,但大多数的文学批评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来贬低李清照的成就,王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而从改嫁一事来看,与之类似,宋代男词人若是私生活不检点,同样会遭受评论家的口诛笔伐,影响其文学成就。
黄庭坚就有很多直白而粗俗的淫词,但王灼却轻描淡写地说:“黄晚年生活过于闲适无趣,所以偶尔有疏荡之处”;
对于欧阳修所写的露骨之词,则拒不承认他曾写过艳情词,断定是政敌为了诽谤他,故意将其他人所写的词系于欧阳修的名下。
显然,宋代的评论家对于男、女作家采取了双重标准。
其根源还是在于“词乐写作”本来是男性的专属领域,身为女子李清照擅自打破了这一规则,且她的才华并不输于男性。如果承认了她的才华,这不就等于男女平起平坐了吗?
尤其是李清照当时为了反驳世俗的成见,还写了多首以政见为题的诗作。
这样的题材相当地“男性化”,一看就不像是出自女子之手,也不应该是女子写作的主题,但李清照偏偏反其道而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最为出名的当属这首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是项羽不愿苟且偷生,于乌江自刎的事。
而李清照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金兵入侵,朝廷仓皇南逃。朝廷的“逃”与项羽的英雄气概形成了鲜明对比,讽刺朝廷只享于安乐,毫无收复故国的决心。
这种逆反心理无疑加重了评论家们对她的口诛笔伐,死死地抓住她再嫁的污点来质疑她的文学成就。
但李清照又为何会选择再嫁呢?她应该很明白再嫁对她文学生涯的影响,她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