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出自高尔基之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国古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写作是一种输出,而每一次输出都需要建立在旁征博引、含英咀嚼的吸纳之上。所有的创作在一开始都是从借鉴模仿名家作品开始的。
但是许多人会问,我们不想当作家,是不是就不用看书了?
此言差矣。
生而为人,读书是一种立世之本,带我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通过书籍获取知识,不仅可以摇荡性情,更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一代文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事便告诉我们:论有文化的女人怎样收拾渣男。
李清照其人号易安居士,汉族,是齐州济南人,也就是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早年的李清照过着“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的少女时代。其父李格非为当朝宰相,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一首《如梦令》令她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昨夜雨疏风骤,弄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也称赞她“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一首《点绛唇》,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后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夫妻二人常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纳兰性德的那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中正是引用了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写的婚后生活。丈夫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才华是支持与敬佩的,传说还有一桩轶事:赵明诚对李清照的词作表示不服气,去将其作品与自己的作品一并誊抄下来交于好友品评,好友们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从此,赵明诚不得不对李清照的才华表示敬佩。往往许多感情都是“始于颜值 陷于才华”的,这世上不缺乏好看的人,但却偏偏少了有趣的灵魂。李清照也写了不少婚姻幸福的作品,比如这首《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傍晚,来了一阵风,下了一场雨,洗尽了白日那炎炎的暑热,天气变得凉爽起来了。弹完笙簧,又对着镜子抹上一层薄薄的晚妆。
绛红薄绡的透明睡衣朦朦胧胧,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醉人的幽香阵阵袭来。微微一笑,轻启朱唇道:“夫君,今夜的竹席可真凉爽呐。”
若是换一个人去写,也许就不能写不出这么“乐而不淫”的文字了。
但天有不测之风云,“靖康之难”让李清照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生活急转直下,李清照独自带着夫妻二人多年收集的珍贵书画、典籍、器物一路南下,但1129年赵明诚突然病逝,给了李清照十分沉重的打击,绍兴二年(1132年),她终于抵达杭州,但那些随身携带的珍物已散失殆尽,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也无疑令她身心俱疲。在这样绝望的日子中,身为一个弱女子,她想要寻找一个依靠,只不过没想到所托非人。年已半百的李清照改嫁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殊不知此人是冲着李清照的书画典藏而来的,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这时,才女李清照并没有像一般妇人那样只会嚎啕大哭,而是检举揭发张汝舟,说他的官职是虚报考试次数获得的,这是欺君之罪。李清照并不以离婚提起诉讼,而是指控她丈夫的渎职行为,并希望这次审判能促使她解除婚姻,结果也如其所愿。这件案子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居然惊动了宋高宗,并由皇帝亲自下令交付司法检察机关予以办理。有人推测此处是李清照动用了亲戚的关系,使得宋高宗能够得知这个消息,也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按照宋朝律法,任何亲属若起诉家中尊长(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丈夫),无论对方是否有罪,原告本人都将遭受两年拘禁,而已故赵明诚的亲戚綦崈礼恰巧在这时晋升为翰林学士,他凭借其地位说服朝廷对李清照法外开恩,确保她重获自由,因此李清照写了《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来表达对其的感谢:
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即日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俛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梏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岂惟贾生羞绛灌为伍,何啻老子与韩非同传。但祈脱死,莫望偿金。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 抵雀捐金,利当安往;将头碎璧,失固可知。实自谬愚,分知狱市。此盖伏遇内翰承旨,绅望族,冠盖清流,日下无双,人间第一。奉天克复,本缘陆贽之词;淮蔡底平,实以会昌之诏。哀怜无告,虽未解骖;感戴鸿恩,如真出己。故兹白首,得免丹书。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高鹏尺鷃,本异升沉;火鼠冰蚕,难同嗜好。达人共悉,童子皆知。愿赐品题,与加湔洗。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莩。敢兹尘渎。
当代杨庆存先生评论《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是一篇感谢友人的书信。作者采用单纯的自然纵向结构法,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情态,安排内容的表达次序:先写家庭教养;次述病中受骗,致遭凌辱,被迫告官;然后感谢綦公斡旋了结,并表达了个人的心愿。从而使全文顺理成章,结构紧凑,自然平易而亲切感人。”文字便是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读书使人明智,才女李清照用语言清丽、情辞慷慨的文字将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即使是千年后的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其中的喜怒哀乐之态。
书用文字来记载知识,我们用读书来升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