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皇墩遗址上的原皇庙小学校舍
择一日闲暇,我来到距五河县城30公里的浍南镇皇墩遗址,走走看看。当我面对这凝固在浍南大地上的历史遗存时,总会产生怀古之幽思,那些刀光剑影的厮杀声,又响彻在耳畔。
“不沉”的土墩
一条被踩踏的坑坑洼洼的斜坡土路向墩的顶部延伸,登顶四顾,脚下明显高于周围四五米,有一览众“房”小之感。从明末至今,有涨大水记录以来,土墩从没被洪水淹没过。当地村民说,土墩地基是垒在一只神龟背上的,无论多大洪水,驮在龟背上的土墩,总是“浮”在水面上,水涨墩子也涨,被村民视为“不沉”的风水宝地。
据《五河县志》记载,土墩上原有一座宏伟的寺庙,1942年2月,我党利用寺庙简陋的建筑,临时开办泗五灵凤县立中学,以教学为掩护,实际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联络点。后因叛徒告密,联络点暴露。同年四月,学校秘密迁到天井湖北岸的弥陀寺。后寺庙被人为拆改,建起了皇庙小学校舍。现在小学也搬走了,只剩下几间残破的旧校舍,住进了几户村民。
站在土墩旁,虽墩上庙宇遗存早已不在了,但从村民在土墩上开挖的菜地和村民建房切开的土墩侧面,依稀可见一些秦砖汉瓦等建筑物碎片,嵌在四五米厚的土层里或散落在地面上。想不到,两千多年的“皇墩文明”竟然在这不起眼的村落里沉睡着,看着半零不落的样子,让人顿生“千年皇墩今犹在,不见当年西汉王”的感慨,不得不让人惊叹这片土地的神秘和灵性。
皇墩及皇墩庙的由来
也许有人会问,是谁把皇墩建在这里的呢?故事还得从垓下之战说起。公元前209年,项羽在吴(今苏州)起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一举摧毁秦军主力,进据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徐州)。项羽此举,公然违背了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而分封先攻入咸阳城的刘邦为汉王,让他管辖汉中等弹丸之地。刘邦对项羽的分封颇为不满,但无奈自己兵力弱小,只好委曲求全,养精蓄锐,伺机和项羽争夺天下。于是项刘二人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争霸之战,史称“楚汉相争”。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约定以鸿沟(即古代运河,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为界,沟西为汉,沟东为楚。项羽按约率兵东归,主力部队驻扎垓下(今固镇县濠城镇垓下村附近)。而刘邦采纳谋士张良等人意见,率领汉军暗暗东进,又秘调韩信、英布等军队配合南下,共同围攻项羽楚军,并在垓下以南前营、后营、西营、马放营等驻军数十万,把楚军团团包围,即史学家说的“垓下之围”。
为居高临下,刘邦便发动军队在距浍北汉王台10公里的浍南,掘土筑墩宿营。由于兵多将广,传说每人一兜土,仅半天时间就筑起一块面积2万多平方米、高出地面9米的土墩,汉军指挥部设在墩上。因汉军包围垓下久攻不破,刘邦请来韩信、张良等人商量用计,命士兵在楚汉阵地前沿齐唱楚国歌曲,让楚军误以为家乡全被刘邦部队占领了,都是家乡的士兵,不然怎么会唱家乡的歌谣呢?自己不能打自己人啊!刘邦打出的“亲情牌”,果然奏效,立马让楚军丧失斗志,无心为项羽卖命。于是项羽数十万大军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溃如潮。这里就是“四面楚歌”典故的发生地。
而项羽不甘心,其率八百残部,趁夜突围,从灵璧东过淮河南逃,强渡淮河,一路南下直奔乌江。刘邦遂派近臣灌婴率数千骑,星夜兼程,乘胜追击。因楚军不识水性,强渡淮河时,连淹死加失踪的人马,八百骑只剩下一半,一路逃至阴陵城西(今定远西北),因迷路而误入沼泽,致使汉军在阴陵城东追上楚军,两军再次交战,厮杀一天,双方均伤亡惨重。项羽仅剩下不到三十骑,逃至长江支流乌江口(今和县乌江镇),看着汹涌澎湃、横亘在面前的江水,停止脚步。乌江亭长借船力劝项羽过江,重振旗鼓,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无奈,在力杀汉军追兵数百人后,项羽北顾垓下,从容举起宝剑,口中呼唤着虞姬的名字,头颅重重落下。虽然项羽最终失败了,但在后人的心目中,他依然是被称颂和崇拜的英雄。正如李清照寄情叹惋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自己迫不及待于汉五年农历二月初三,头戴旒冕,黄袍加身,万人簇拥,往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今菏泽市定陶县)举行登基大典,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登基后,土墩附近地方士绅乡贤,为铭记汉高祖刘邦的功绩,于汉六年夏,募集筹款在墩上兴建寺庙,历时三年,庙宇建成,分前后两进,东西各有偏房,大殿供奉刘邦汉白玉雕像;西侧偏房为三间翘角带廊的玉皇阁;东侧偏房为三间翘角带廊的菩萨殿;中轴线南端为单进三间翘角带廊入院门殿,均为砖瓦木质结构,琉璃覆顶,画栋雕梁,雄伟壮观,其规模有淮北第一庙宇之称,蜚声中外。
因刘邦做了大汉皇帝,当时古虹县县令为迎合朝廷欢心,把土墩称为皇墩,寺庙取名皇墩庙,并上书朝廷请功领赏。这就是皇墩和皇墩庙的由来。
庙会的起源
寺院中有口大铁钟,钟上铸有:“皇墩庙兴建于汉王即帝位六年夏,岁次庚子。落成于汉王即位八年三月初一,岁次壬寅。”寺庙落成后,拜谒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据民间传说,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路过皇墩庙,突然发病,病情较重。第二天就是农历三月初一大庙烧香会。朱元璋便到大庙烧香拜佛,病情逐渐好转,身体很快康复。打那以后,皇墩庙三月初一烧香会名声更大了,方圆数十里的人聚来烧香,成千上万的人跑来求神。当地人说“能断油,能断盐,不断皇墩庙香火钱。”足见皇墩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周围一些善于经商的人,见香客众多,有利可图,便纷纷将自家的农副产品、家禽家畜集中在庙前交换销售。久而久之,皇墩庙门前就形成了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后来在庙阶前另辟街道,专供人们摆摊设点,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就演变成了商品交易的露天集市。
乾隆年间,兴盛于汉代的皇墩庙集市,成为旧时五河县十大古老乡镇集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为活跃农村经济,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定为庙会日,逢会期间,庙连着街,街裹着庙,人山人海,规模空前。后来有一天,逐步发展成为从初一到初三连续三天逢庙会,现在已演变成春季农村物资交流大会。
时移世易,或许再也无人能够解读皇墩及皇墩庙遗址所诉说的故事。但它永远在那里坚定地讲述着,我们对它的礼遇与漠视,也被它忠实地记录着、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