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身于名宦之家的李清照,深受浓厚芳醇的书香熏陶濡染,能文善赋,尤工诗词。她精通音律,擅长白描,主张“词,别是一家”,在两宋词坛,她以婉约词派的杰出成就而独树一帜。她锦心绣口,一旦吐玉落盘,字字珠玑,把绵密细致的情怀,舒卷自如为一首首情致婉约、含蓄隽永的佳作。

  • image.png

  • 少女时代生活悠游自在的李清照,是个流连于花香书韵的佳人,更是一个情窦初开、才情横溢、初露峥嵘的才女。溪亭畅游,忘乎所以,尽兴而归,暮色四合之时奋力划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她少女时率真洒脱、活泼无羁的情态跃然纸上;“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眼波潋滟、娇羞怯怯的春心萌动可见一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俨然一个悠闲、风雅的纯情才女形象。这些都表明少女李清照如同一株初露芬芳的幼菊天真无邪、清纯烂漫。 

  • 李清照的浪漫遐想使清雅娴静的幼菊成长为至真至诚痴恋的瘦菊。上苍垂怜李清照的才华风韵,眷顾她与青年学士赵明诚琴瑟和谐、如胶似漆的爱情。天赐良缘,使李清照情思浓烈缱绻,宛若疏影婆娑、纤丝细瓣的重阳瘦菊,绘眼前景,抒心头事,满腔痴情地吟咏出一曲曲饱含绵绵情思的闺怨闲愁之作。“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凤凰台上忆吹箫》),离情依依、婉曲无奈的柔肠;“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望眼欲穿、情思缠结的痴想;“云阶目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行香子.七夕》),独处深闺、愁绪萦怀的幽怨;“花自漂流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寂寞寥落、凄恻哀婉的相思;“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形销骨立如黄花的愁情幽绪,人淡如菊的纤细柔婉的幽幽情怀,贯穿了她情致婉约、幽深、愤激的一生,可以说淋漓尽致地写照了她菊的人生。

  • 执清照诗卷在手,眼前展现出一幅幅形容消瘦的古典仕女图。那倚栏凝望、含情脉脉、柔肠千回百转的思妇形象,凝结了易安居士多少彻骨的情思和清雅的意曲?独自一人饱览如画景致,顾影自怜,怎会不产生曼妙流转的诗情?她的词作情辞绵邈、含蓄蕴藉,凝结了缠绵悱恻的赤诚之恋和情趣卓绝的高洁品行。 

  • 靖康之乱,国家灾难重重,接踵而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思含蓄婉转的李清照也和诗圣杜甫一样,感同身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集一生财力精力搜集的金石散落无几,丈夫病死,她触目伤怀,情感更深地有了一种孤傲、激越。“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可见关注社稷、悲愁浓重的赤子诚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渲染浓重深厚的愁绪幽思;“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永遇乐》),更是沉痛悲苦的今昔对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弥漫着绵延无尽的戚戚哀楚。感时伤事的凄怆,触景生情的哀怨更见她憔悴如菊,在寒霜凄风中清拔独立的风姿。

  • image.png

  • 她的青春、爱情在战乱流离的逃亡中覆灭。国土沦丧、家何以存焉的深沉忧虑使踽踽独行、飘逸如菊的李清照诗风有了大的改变,细腻深婉的词风日趋意境开阔。她满怀《离黍》之悲,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满腔义愤表达了沉郁豪迈的爱国情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她的诗作风格豪放,大多表达对高洁之士、英雄的景仰,渴望收复失地的高亢忠贞的爱国深情;诗作情感的慷慨激昂、高亢苍凉,与男性爱国诗人并驾齐驱,“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晚年的李清照犹如一朵凌霜绽放的绚丽金菊,闪射着爱国思想的璀璨光华,给五千年文化国度的历史更添了一份别具的风采。

  •   总体来说,李清照诗词以其情感的深沉和思想内涵、艺术形象、语言风格的独具一格,冲破了封建世俗“才藻非女子事也”的歧视,成就卓远。她的人品淡雅宁静如菊,散淡清新、雅致纯洁、超凡脱俗、爱憎分明,在三千年古代文学史中,作为一个女性,她昂首阔步、特立独行,给了我们别具的情怀和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