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首渔家傲,出自宋朝著名女性词人李清照之首。词后面几句“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州吹取三山去。”,荡气回肠,意境辽阔,引人入胜,诗词史上不可多得的佳句。
不止如此,李清照的词句里,从来不缺少脍炙人口的名句。从一片萧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道不尽相思绵绵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再到少艾闲情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乃至一把落花送秋水的“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从李清照口中吐出的金句佳章数不胜数,引得后世多少纯情男女为之黯黯心伤。
但是,一个影响力如此巨大的词人,本应在文坛上享有无可非议的盛誉,可是仔细研究对于李清照的评述,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很多人眼中,李清照在词坛之上根本没有一席之地,更别提千百年来的文坛了。
有一些著名的文学家评价李清照,词虽极工,而意境狭小,不入妙微,困幽于表。也有一些人在收录古往今来的词坛大家的作品的时候,丝毫不考虑李清照。清末的“国学殉葬人”王国维,耗尽心机,花光心血写成一本《人间词话》,至今仍诸多后学津津乐道,然而有些人翻遍整本书却发现,从头到尾没有提到李清照一个字。
那么难道李清照是无数被现代人盲目捧高的古人中的一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吗?翻开词坛历史,阅读李清照的一生,我们会发现,真相绝非如此,李清照对于词坛的贡献,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推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李清照大体活在两宋之间,他父亲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格非。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育。在少女时期,李清照的词大多都只是为了抒发闺怨,或者记录自己最近的见闻感受,生活乐趣,比如“常记溪亭日暮”,或者“昨夜风疏雨骤”等,这段时期的词轻松活泼,俏丽可爱,别开生面;后期因为山河变色以及遭逢大难,个人际遇几经离索,所以后来的词轻柔舒缓不减,却独多一缕暗愁似触非触,消散不去。
李清照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词论》,文中一改词之前“诗之余”的地位,第一次清晰地表达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为词正名。李清照的作品提高了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格局,丰富了词的思想领域,洗涤了词中浮华娇艳的地方,扩宽了词的受众范围。可以说,李清照算是当时词坛一大领袖,婉约派火炬的传递者,进取者,她的地位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既然李清照的贡献已经难以企及,可为什么无端遭受后面这些人的冷遇和漠视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没有人能够征服所有人,艺术上的事情每人都有每人的世界,谁也无法征服谁,一个文学标准是狭窄的,局限的,只能维持了一部人之中通行。
而且之前所说的对李清照的负面评价,都只是一部分。晁补之直白地夸奖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四库提要》中给了李清照很高的肯定,其中说“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清朝文学理论家李调元高度赞颂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白雨斋词话》里说李清照“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郑振铎《中国文学史》里:“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可以看的出,李清照的不在少数,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证实了李清照的词坛地位无可撼动。毕竟古代的女词人,女诗人并非李清照一个,像薛涛、朱淑真都有佳作传世,但是唯独李清照一人享誉古今,光彩照人,足见她的才气之盛,综上所诉,李清照在文学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的贡献并非只局限在文学,她辅助他丈夫赵明诚编撰的《金石录》,把历朝历代丢失不见的金石的图像、记载、器物以至经历和丢失过程都一一详备在案,后来赵明诚去世,李清照更是负责了《金石录》未完成的部分和后续的编辑工作,并且完整地将它保留了下来,成为了金石学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