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content_1572524758279029608.png

  • 王西京:风住尘香花已尽 镜片 设色纸本 111×57.5cm

    赵挺之见到这封信后是否同意营救自己的亲家,因缺乏明确的历史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另一条重要的线索,也许能够有助于我们分析赵挺之最后的决定。

  • 南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天下竟有如此巧妙之事,前段所提及的残诗是李清照央求公公解救父亲,而晁公武所记录的残诗却是李清照对赵挺之所作所为的情绪反馈。

  • “炙手可热心可寒”,所指何事?这句诗是从杜甫的“炙手可热势绝伦”(《丽人行》)中点化出来的。杜甫的这句诗是讥讽杨国忠、杨玉环一家,朝廷大权在握,简直热得烫手!比喻权力过多,权势过重,无人能与之相比。可李清照这一句却有所不同,她所谓“炙手可热心可寒”,是说你的权力、权势过重,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而且冷到了极点!

  • 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按理说赵挺之是赵明诚的父亲,李清照的公公,他的权力越多越重,对他们的家庭越有好处,可李清照为什么会感到心寒呢?李清照将这样一首诗送给公公赵挺之,看来其中必有隐情!

  •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一句不合常理的诗,是在赵挺之并没有援救李格非之后写的。换而言之,一开始,李清照献诗给公公,央求他能够营救父亲。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自己的央求是非常幼稚而不现实的。赵挺之对李格非虽无成见,两人也无政治上的过节,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这次的斗争,并非个人之间的斗争,亦非私仇间的较量,而是政治集团间的厮杀,是政治利益的斗争。对于赵挺之来说,他与蔡京所做的一切只是针对旧党人物,而不是专门要针对李格非。面对儿媳妇李清照的请求,他只能有两个选择:或者是不理会儿媳妇的请求,继续追随蔡京,追求飞黄腾达;或者是按照儿媳妇的请求,给李格非大开方便之门,但必须承受可能的政治风险。

  • 李清照很不幸,因为从她给公公的第二首诗能够看出来,政治上风头正健的赵挺之选择了前者。这个选择对于赵挺之而言非常正常,非常符合官场政治的一般逻辑,但是赵挺之的这个选择对李清照打击很大,也使得她一下子从幻想的美梦中惊醒!

  • 合卺初嫁的她原来每日只是与赵明诚生活在神仙般恩爱的日子当中,赵挺之的作为或许让她第一次领略到政治的残酷与冷血。原来现实生活并不像鲜花那样楚楚动人,原来公公欣赏她的文采,也可以同意她与赵明诚的婚事,但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家人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这个事实是如此的冷酷、真实,真实得让二十来岁的李清照感到从未有过的心寒!

  • 李格非最终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处罚,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他并不是旧党中的显赫人物,或许只是罢官遣返回乡。但对于李清照而言,这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在于:

  • 一、这一场政治的巨大变故,让一直处在真空与温室当中的李清照对世道人心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使她渐渐走向了成熟,这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二、从李清照写给公公的第二首诗来看,她的思想个性依然是那样的鲜明,爱就自由地爱,恨也明白地恨。就算献诗的对象是身居相位的公公。

  • 由此可见,李清照身上的确是有一股一般女子没有的胆略、气魄,这种鲜明的个性并没有因为嫁入宰相之家后就削减,反而更加浓烈了!这或许正是我们之所以如此欣赏李清照、喜欢李清照的地方!

  • 事实上,此时不仅是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连李清照也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因为按照朝廷的诏命,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城居住、任官。不过,我们认为,李清照可能并没有被驱逐出东京,因为到崇宁五年(1106),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朝廷下令毁《元祐党人碑》,解除了对元祐党人的禁令,李格非等人获得赦免。而在崇宁三、四年间,赵挺之先后担任中书侍郎,门下待郎(相当于副宰相),赵明诚则担任鸿胪少卿。李清照既已嫁到赵家,她此时的身份当然主要不是李格非的女儿,而是宰相赵挺之的儿媳妇、鸿胪少卿赵明诚的夫人。在赵家权倾朝野的时候,她被驱逐出京的可能性很小。

  • 再者,宋徽宗大观元年以后,因遭到蔡京迫害,赵明诚兄弟被迫离开东京,当时李清照是与赵明诚一起返归青州老家的,也可看出,她此前是一直与赵明诚居住在东京汴梁。

  • 虽然身在东京,但失去家门托依的李清照的的确确处在孤立无助的边缘。此时身为夫婿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 赵明诚的表现还是令李清照深感宽慰的。

  • 显然,我们不可能要求赵明诚去公开地反对父亲,彻底与他的父亲决裂。作为一个刚刚走向仕途的年轻人,他当然需要宰相父亲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赵明诚完全认同父亲的某些做法,认同父亲的政治立场。我们在第一章中介绍过,赵明诚非常喜欢搜集苏轼、黄庭坚的字画,因为这个缘故,还很让他的父亲不高兴。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朝廷“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秦、黄等文集”(《宋史·徽宗本纪》),下令销毁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以及苏门弟子诗文集的印版,天下凡是苏轼题写的碑文石刻,也全部损毁。在如此情况下,赵明诚还保存甚至继续收藏苏轼、黄庭坚的诗文字画,这简直就是顶风作案。但由此却可看出赵明诚对于苏轼等人的情感认同与人格认同。他虽不可能直接解救李清照的父亲,但是,在那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政治寒冬中,赵明诚对苏轼、黄庭坚这些李格非老师与朋友的欣赏与喜爱,就足以让李清照感受到一丝丝春天的暖意了!这对她多少都是一种安慰:自己心爱的丈夫,还是自己可以依靠、可以抚慰心灵创伤的温馨的港湾!

  • 但人非草木,生活环境虽然安定,如果心绪不佳也是枉然。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李清照虽不必担心个人安危,但遭受大变,失去家门托依,感受了时局动荡、人情冷暖的李清照,心情必定不佳,幸而有赵明诚这个知己丈夫的相伴,才让她那颗被世情凉透了的心,慢慢地恢复了温度。

  • *清照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