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双11盖楼战队赢了吗?喵铺升到顶级了吗?算明白预售和双11当天价哪个更划算了吗?
没有也没关系,因为这并不影响你剁手的热情。
每到双11,哪怕去年囤的货还没用完;哪怕爽过一时之后,只能去研究小区绿化的土和公园的土哪种更好吃;哪怕优惠规则已经超出了人类理解范围……
你依然在买买买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停不下来。
不过不用担心,这不是病,不用治。
大宋剁手夫妇李清照&赵明诚,早就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证明过,人类的本质就是剁手党,买买买只是天性的回归。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两人的结合算是门当户对。
能在大佬云集的宋代词坛闯出名头,跟苏轼、辛弃疾、柳永这样的大神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李清照的才情,说是大宋第一才女也不过分。
《李清照小像》
这才情怎么来的?依宝哥哥看多半是遗传:李清照他爸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任礼部员外郎;老妈则是状元的亲孙女,文学修养了得。
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李清照从出生就点亮了文学技能。
赵明诚的家世更不得了,他老爸赵挺之那可是当朝左仆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再说赵明诚自己,跟李清照结婚时正在太学读书,是最高学府里的天之骄子。
虽然现在看来,赵明诚的名气比不上李清照,但那是因为人家把没把重心放在文学上,而是从小就痴迷考古,集毕生精力写成了金石学巨作——《金石录》。
《金石录》
现代考古研究的是一切古代遗存的实物,而古代人的考古只研究两种东西:金和石,金指青铜器,石指碑碣(jié,圆顶的石碑)。金石学就是专门钻研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石碑的碑文、拓片的学科,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金石录》在金石考古界的地位如何呢?
欧阳修的《集古录》,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金石考古学的著作。而《金石录》称得上《集古录》的2.0版本,收录金石拓本更多、考证更深,后人更是因为这两本书把金石学称为“欧赵之学”。
欧阳修像
写成这样一本巨著当然不容易,别的不说,光收集资料的难度都是地狱级别。毕竟当时没有互联网,拓本什么的找不找得到、什么时候找到只能靠缘分,更关键的是不能网上下载,得切切实实花真金白银买回家。
所以李清照跟赵明诚结婚之后,除了写两首词,在词坛刷一下存在感,多数时间都用来陪老公逛街买青铜器、名人字画、古今书籍、碑文拓片、木渎竹简……
但搞收藏在哪个时代都是烧钱的事,加上刚结婚的时候赵明诚还在上学,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前两年,两人的购物模式基本是一边卖一边买。卖的是衣服、首饰、家当,买的是书画金石。
开封大相国寺,是当时京城里最大的佛寺,寺里的庙会则是北宋首屈一指的大型商场。会上商贾云集,百货毕具,经常有卖书籍、古玩、碑贴字画的。
开封大相国寺
于是每逢初一、十五大相国寺商场开门,赵明诚就会跟学校请假。回家带上李清照和几件值钱的衣服,先去当铺把衣服当了换钱,然后带上李清照和钱到商场shopping,最后两夫妻一起开开心心把家还。
后来,赵明诚毕业当官领工资了,两人剁起手来就更无所顾忌了,赵明诚的工资几乎全用来买买买了,跟现在的月光族简直一模一样。
而且别看李清照是在辅助赵明诚的考古研究,但花起钱来一点不输赵明诚。有一次,李清照逛街时看到有人在卖古代字画,上前一看正好是她在找的,可一摸兜里钱不够,于是立马脱下衣服拿到当铺里卖掉买下了字画。
这样在开封扫荡了几年相国寺商圈之后,1107年,赵家突逢巨变,赵明诚他爸因为党争被贬回老家山东青州,赵明诚也丢了官,带着李清照随行。
你以为两夫妻会伤心难过得就此停止买买买,过上勤俭节约的生活吗?
生活确实是节约了没错,李清照把生活费用压到了最低水平:食去重肉(一顿只吃一个荤菜),衣去重彩(一人只留一件像样的衣服),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然后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统统拿去买各种书画古董、碑文拓本。
两人一起在青州住到1120年,十几年间收藏了大批金石古器、碑刻铭文,光是古器上的铭文拓片及碑帖就有2000卷。
为了妥善安置这些珍贵的收藏品,夫妻二人还专门建造了一座藏书楼取名“归来堂”,意思是“去官归田”“瑰宝归聚”。据说,归来堂的金石和图书收藏之多,填满了十几间房。
青州李清照纪念馆内的归来堂
1120年之后,赵明诚终于再次被朝廷想起来,先后到莱州、淄州当市长,期间也没忘了扫荡当地的古玩市场,进一步扩大“归来堂”的收藏规模。可谓是生命不息、剁手不止。
可惜的是,7年之后“靖康之耻”到来,赵明诚李清照忍痛将大批笨重和相对不值钱的文物留在归来堂,这年年末,金兵南下攻入青州城,归来堂十几屋子的金石古籍在战火中亡佚。
其余轻便贵重、易于携带的藏品另收拾出满满15车,先后带到南京、湖州避难。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批文物屡遭抢夺,等到1129年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身边剩下的文物已不足十之一二。
赵明诚病故之时,《金石录》尚未成书,李清照又用了10年时间,才终于将这部考古学巨作编辑整理完成,并写了后序。
《金石录》收录先秦至宋代石刻1900多种,其中很多原石及拓本都已失传,靠《金石录》才得以保存部分内容。所以直到现在,《金石录》在考古界依然有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