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首《醉花阴》词,是1000多年前一位年轻女子的情感抒怀,也是其愁苦心情的自然宣泄。通篇都是一愁字,漫长的白昼充满着“薄雾浓云”一般的愁;佳节重阳孤身一人,有着“半夜凉初透”愁;黄昏时刻,孤寂一人“东篱把酒”,自然少不了形单无只的愁;以“暗香盈袖”般的忠贞,苦苦期待远方的人儿,又是无休无止的相思之愁。究竟愁到了什么程度?愁得魂销心碎,人变得比菊花还要瘦弱。是谁有着如此深重的情感磨难,在愁苦的泥潭中艰难挣扎而难以自拔呢?她就是宋朝的词人李清照。

  • u=154231896,4224973003&fm=173&app=25&f=JPEG.jpeg

  • 李清照的愁词同样来源于她的命运。李清照是山东历城人,其父亲李格非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其母亲王氏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个官宦书香门第不仅给了李清照以文学上的培养和熏陶,使其“自小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而且生活上很富裕,无忧无愁。她18岁那年,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的儿子赵明诚。赵明诚不仅有点政治地位,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金石爱好家和诗词爱好者。夫妻恩爱,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小日子过得很美满。在这个时期和在此之前,李清照也写过不少词,但大多是闺情生活一类,虽然也很精美,也曾传之于世,但内容比较狭隘。宋朝历史上的“靖康之变”,既改变了宋朝的国运,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使她一下子陷入了多灾多难的境地,不仅国难当头,而且家祸连连。

  • u=4144821398,410897157&fm=173&app=25&f=JPEG.jpeg

  • 就在金兵掳掠徽钦二帝北去的时候,李清照的婆母病故。在她的丈夫赵明诚奔母丧南下和调任江宁府事,李清照精选和携带了一大批贵重的金石图书追随前往时,其留在青州的大量藏书因兵变而被付之一炬。这对酷爱诗书的李清照在精神上是一个巨大打击。之后不久,赵明诚授湖州太守,这本应是一件喜事,但赵明诚却在就任途中因患病医治不当而身亡。这对和丈夫情投意合、相依为命的李清照来说,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国亡家破的沉重打击,使得孤苦无援的李清照陷入极大的悲苦之中,她的词风也因之突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u=2946672883,3039854667&fm=173&app=25&f=JPEG.jpeg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声声慢》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名篇。在这首被誉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词中,前前后后都是愁。突然袭来的家国之难,使得山河破碎,狼烟烽起,铁蹄践踏,百姓陷于永火;亲人亡故,藏书被焚,兵荒马乱,使得她只身一人沦落天涯。李清照,这个存有强烈爱国之心和曾经拥有一个温馨家庭的人,面对此景此情,怎能不愁?而且这许许多多的愁,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表达的?李清照的这首词,不仅通篇不离愁字,而且她的写法也颇具个性特色。你细细琢磨每一句、每一组词,它不仅深入浅出,而且给人的意象非常鲜明和深刻。李清照的词中往往有酒和菊花,这首词中也有。虽用意相同,但写法不同。尤其是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把词人特定的心情融入特定的环境,把天地人浑然结成一体,对词人无边无际的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足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 u=3185836622,2436548466&fm=173&app=25&f=JPEG.jpeg

  • 还有,词人在开篇使用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14个字,均两字叠用,这种写法在词作中也是少见的。李清照所以要这么写,一方面说明了她写作技法的纯熟和高超;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她的愁绪之强烈犹如火山的岩浆翻滚蓄势待喷,难作涓涓细流,非如此冲天一射不可。而又正是这冲天一射,不仅显示了词的艺术的灿烂,而且也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至此,李清照的愁已是够多的了,但厄运对她仍不肯放手。在她埋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她得了一场大病。在她刚刚战胜了病魔之后,又遇上金兵再次南侵。贪生怕死的皇帝赵构不思抗击,狼狈向南逃窜。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一片混乱。面对这个乱世,李清照深一个寡妇的艰难。正当她愁肠百结徘徊犹赘,不知如何安排是好的时候,此时又飞来一个令她胆战心惊的流言:有人说她的丈夫在病重的时候,曾把一把玉壶送给了金人,有卖国通敌的嫌疑。其实,这完全是讹传。

  • u=2627508004,3597567158&fm=173&app=25&f=JPEG.jpeg

  • 事实上不是赵明诚把一把玉壶送给了金人,而是在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一个叫张飞卿的学士带着玉壶去看望过他。当然,李清照深知自己的丈夫不会有通敌卖国之举,但她又不能不理会那个讹传。因为那个讹传一旦遇上昏臣昏君,便要成为她们家的不赦之罪,不仅会使丈夫的清白毁于一旦,还会使自身受到株连。可是,一个妇道人家又有什么办法去澄清这个问题呢?她思来想去,决定把家中珍藏的所有金石什物,统统送给南宋的统治者,以此证明她们全家心系朝廷,忠于宋朝。主意已定,她便开始行动。赵构之流带着大臣宫女在前面跑,李清照则雇用车辆装载着自己全部珍贵家产在后面追。赵构深怕金军追上来重做徽钦二帝而拼命地跑,李清照急于向皇帝把事情剖白清楚则拼命地追。李清照追来追去也没有追上东躲西藏的赵构,反而落人了浩浩荡荡的难民队伍,开始了新的辗转漂泊。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 u=2777327813,3296723606&fm=173&app=25&f=JPEG.jpeg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的又一首名词。在这首词中,作者以浓墨重笔写了苟延残喘的南宋的元宵节,特别是写了北宋盛日时的中州元宵节。作为一种难忘的回忆,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比,作者深刻揭示了国运由盛至衰的变化和个人命运由喜至悲的嬗变。这首词虽然没用一个愁字,但今昔的强烈对比,冷热明暗的巨大反差,更给人一种深深的凄哀悲凉惨淡。这首词深得词家好评。据说北宋词人刘辰翁读到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竟悲从中来,“为之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