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的女词人中,最出名的当属李清照了。

  •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是南宋杰出女词人,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

  • 父亲李格非学识广博,以文章著名,受到苏轼的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轼“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善文能诗,是有名的才女。

  • df4c47fb1cac4bcb969ed1130be867f7.jpeg

  • 书香门第之后,自然也是不凡。

  • 李清照六七岁时,便熟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十岁左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已精通娴熟。

  •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一鸣惊人,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闲适富足,父母开明宽容,她经常与朋友饮酒野游。其中最出名的游玩词当属这首: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李清照词名远扬,引起了太学生赵明诚的注意。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的父亲赵挺之也是山东人,官至宰相。

  • 赵明诚虽然出身在高官之家,但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两人门当户对,情投意合,李清照的词《点绛唇》形象地记录下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

  • 《点绛唇·蹴罢秋千》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尽显少女的娇羞可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笃厚。赵明诚除了能诗善文外,还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受丈夫影响,李清照很快便也对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e71214946e8e4d8abbb05e2b7636f850.jpeg

  • 刚结婚时,赵明诚还只是一个没有俸禄的太学生,但他们只要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古董,就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典当衣服将其买下来。

  • 每淘到一件宝贝,他俩就会迫不急待地回到家中一起仔细整理、欣赏、研究,这了他们生活的最大乐趣。

  • 就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便建立了书庳大橱,编排好目录,整理收藏。

  •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沉浸在甜蜜美满的两人世界中时,朝廷的党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

  • 首先是宋徽宗打出了变法的旗号,重用新党领袖蔡京推行变法。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很快便得到了提拔。

  • 以蔡京为首的新党得势后便开始对以苏轼为代表的元佑党人进行报复和打击,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也因此受牵连。

  • 123ecc045caf466b8cec109602633f2c.jpeg

  • 李清照急忙向公公赵挺之求救,他写了一首诗给公公,说“何况人间父子情”,央求公公能够看在儿媳妇的面上,想办法救救父亲李格非。

  • 但李格非还是被贬官离开了京城,李清照十分不满,写了句“灸手可热心可寒”来讥讽公公赵挺之。随后不久,朝廷又下诏书“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只得离开京城,投奔已回到老家明水的父母。

  • 而赵明诚则仍留在京城,对此他也很无奈,这对思爱的小夫妻只好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 不久,朝廷的政局又发生变化,蔡京在清算完元佑党人后,便开始在党内排除异已,赵挺之受到打击,不得不辞官并在五天后去世。

  • 赵挺之去世后,蔡京又抄了他的家,并用各种萸须有的罪名来迫害赵家,赵明诚无法在京师立足,只得辞官弃职,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

  • 他把李清照接了过来,这对恩爱的夫妻终于团圆了在青州,李清照和赵明诚以晋代隐士陶渊明自比,他们把自己的住处称为“归来堂”。

  • 0a0a153a8ea24a7fb3b2460ba55eca9c.jpeg

  • 李清照还根据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为自己取号为“易安居士”,过起了清贫安逸的隐士生活。

  •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间,夫妻俩饮酒郊游作词,收藏金石书画,撰写整理《金石录》,过着愉快和充实的生活。

  • 这十年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最愉快的十年,也是李清照这一生中最幸福的十年。

  • 然而南宋朝廷的权争打破了他们恬淡宁静的世外桃源式生活,由于蔡京失势,被逐出了政治舞台,不甘寂寞的赵明诚重返仕途,将李清照一个人留在了青州面对将要远离自己的丈夫,想到这十年耳鬓厮磨的日子即将结束,自己又要独守空房。

  • be951f7512e845bab38a7294a7f37de5.jpeg

  • 李清照将离别后的种种不堪咀嚼了无数遍,眷恋、担忧甚至恐惧都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含泪作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关于相思的,当然还不止这些。对爱人的思念如潮水停不下来,如这首《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不久,赵明诚因为政绩显赫,获得升迁,出守菜州,他将李清照也接到了莱州,两人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 接着,赵明诚又改任淄川守,李清照亦随他来到淄州。淄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赵明诚与李清照忘寝废食、广为搜罗,收获相当可观。

  • 最有价值的是一次赵明诚下乡巡察,竟然从乡人那里意外得到了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顿时欣喜如狂王,打马回府,与李清照一起饮酒品茶,欣赏揣摩。这是这对思爱夫妻最后的幸福时光。

  •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掳去徽钦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耻”。而赵明诚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母亲也在这多事之秋去世,李清照和赵明诚知道山东迟早要落入金人之手,然而时间紧迫,便商定由赵明诚先去南京奔丧,李清照则留下来整理文物,然后找机会运往南京。

  • 文物太多了,一次带不走,李清照便将它们分了类,她把那些相对较重的、收藏价值略低的文物留在了青州,准备第二年春天再把它们运到南京。然后她就带着整理出的十多车珍贵的、容易携带的文物,赶到了江宁。

  •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没过多久,青州发生兵变,留在青州的那十几屋凝聚了他们夫妇心血的书籍古董,全部毁于战火之中!

  • 190bea5f86184591adaa1178650efd1c.jpeg

  • 赵明诚守孝期未满,急需用人的宋高宗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江宁此时正与金兵隔江对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赵明诚经受住了考验。

  • 1129年,担任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又接到调令,调任湖州知州。而这时,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痛心的事。原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利用江宁知府调动之际,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

  • 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情报后,立即向赵明诚报告。而赵明诚因为已接到湖州知州的调令,不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当天晚上,王亦果然反叛,幸亏李谟提前作了布防,平定了叛军。而在叛乱发生时,赵明诚居然和另外几个江宁府的官员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 赵明诚的这一丑恶行径令李清照深恶痛绝,她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谴责丈夫赵明诚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像石头一样沉重地压在李清照的心头。

  • 因逃跑被罢了官的赵明诚见李清照终日默默无言,闷闷不乐,感到非常懊恼。

  • 最后李清照还是原谅了丈夫赵明诚,他们商量后决定再次退隐。

  • 可当他们乘船到达安徽池阳时,突然接到了宋高宗的圣旨,要求赵明诚立即前往湖州担任知州。于是赵明诚只得让李清照暂时呆在池阳,只身匆忙赴任。

  • cd0ee257fe104084b3ecf92b43c00fc4.jpeg

  • 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心急的赵明诚冒大暑骑马奔驰,不幸在途中感染了疟疾。直到一个半月后,李清照才得到丈夫患了热疟的消息,略懂医术的李清照又急又怕,因为她知道赵明诚是个急性子,既然他患的是热疟,就必然服寒药,这样他的病情会越来越重,非常危险。

  • 果然,等李清照日夜兼程,赶到赵明诚身边时,赵明诚早已服用了大量柴胡、黄芩等性寒退热之药,结果疟痢并发,病入膏育,没过多久便不幸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 相濡以沫二十八年的丈夫的突然离去,让李清照痛不欲生,她割不断那份如丝如缕的相思,成了断肠之人。国破夫亡,让李清照凄凉孤苦、万念俱悲,她大病一场赵明诚病故后,留下了一大笔文物,这时江宁也非常不安全了,随时都有可能被金兵占领。

  • 在国破家亡、丈夫逝世,身边美好事物都不在的情况下,李清照写了这首词: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此时的李清照已有五十多岁,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她所写的词已不像从前般轻快悠闲,更多的是愁苦哀伤,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这首词:

  • 《武陵春·春晚》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居无定所,无儿无女,身心憔悴,境况极其悲惨。她想到赵明诚有个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妹夫,他拥有兵权,应该有能力保护好这些文物。

  • 于是,李清照便请赵明诚的几个好友把几车文物运到了洪州,自己只留下了少数便于携带的字画、器物,准备在身体好转后再去投靠妹夫。

  • 然而没过多久,金兵就大举压境,洪州也沦陷了,运往洪州的那些文物顷刻间又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这对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 这时,雪上加霜的是,又有人诬告赵明诚,说他生前将一只玉壶献给了金人,这在当时是卖国通敌的大罪,李清照很气愤,又非常地惶恐,她决定将剩下的古董全部捐献给朝廷,还丈夫以清白但此时,宋高宗正被金兵追得四处逃窜,他从江宁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直逃到海上,后又过海到温州,返回越州。

  • 最后,又从越州移居杭州。李清照的弟弟李迒,正在杭州担任编定政府诏令的官,于是李清照便投靠了他,这时她48岁,红颜在岁月的沧桑中已尽成白发。

  • b23087088a2b47d394c905a62651a570.jpeg

  • 在弟弟家居住的那段时间,李清照认识了第二任丈夫——张汝舟。

  • 张汝舟频繁登门拜访,对李清照非常照顾,并多方托媒,希望娶李清照为妻。

  • 李清照觉得张汝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另外也为了减轻弟弟的负担,便和他结了婚,没儿没女的李清照嫁给张汝舟后,本以为下半生有了归宿,谁知张汝舟和她结婚,只是为了占有李清照的文物。

  • 因此刚结婚不久,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掠夺清照的财物,李清照不允,他便拳脚相加。痛苦异常的李清照忍无可忍,她发现了张汝舟贪赃枉法的证据,便毅然向朝廷告发,并请求判他们离异。

  • 129f23ce2a9d4545a39bfb2983829cc3.jpeg

  • 朝廷查实后,就将张汝舟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得以与之离异,这段婚姻只持续了几个月。摆脱张汝舟后,李清照全身心地投入到《(石录)后序》的编写中去了。

  • 接着,金、齐合兵进犯杭州等地,李清照再次逃亡,前往金华避难虽然丈夫去世已有许多年,但李清照心头的痛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退。

  • 相反,小人的诽谤、恶人的残害,使她的内心更加愁苦。她独自一人把所有的往事全都翻了出来,咀嚼了一遍又一遍,再也放不下。

  • b91e34224d964008a18a7a0f83d3dc6a.jpeg

  • 大约在公元1155年,李清照这位中国历史上茸伟大的女词人在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煎熬中,在达官贵人们的诽谤嘲讽、冷落不屑中,离开了人世,走完了她七十二年的凄苦人生。

  • 她走的是那样的凄凉,没有人来关注她,更没有人来帮助她,甚至连她的卒年都没有详细的记录。


  • cdaa90e2d2bf48d6aadc73e403411d76.jpeg

  • 李清照尝遍人间的酸甜苦辣。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 后人将李清照的词称为“漱玉词”,甚至为她设立纪念馆,而由李清照保护存留下来的《金石录》对后世影响甚大。

  • 在《李清照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 经过风雪飘零,仍能与时光对饮,必是深爱着人间的。

  • 这本书写尽一代女神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她的温柔坚韧,她的俏皮美丽。

  • 她的词里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少年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

  • 这位才女的一生堪称神话,这世间,再也找不到如此传奇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