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
为什么几千年中国文学史,男性大家代有人出,却只诞生了一个李清照?
是女人天生写不过男人吗?当然不是。不妨你看看蔡文姬、卓文君的作品。可惜她们流传下来的诗歌太少,我们比较熟悉的,也只有蔡文姬的《悲愤诗》和卓文君的《白头吟》。再看看大才女班昭,她虽有续写《汉书》的才华,也只留下七篇作品。
宋代还有位才女,名叫朱淑真,之前《诗意的人》我们和大家分享过。她的文学见识都不错,诗词也写了不少。但离世后,父母却焚毁了她的作品,“百不存一”。
唐代按说是人人向往的朝代,大国气象,开放自由。但当时最有名、最多产的女作家大多是一些风尘女子。比如鱼玄机、薛涛。
当时的普通女子难得有受教育的机会,自然没有出人头地的可能,那么那些出身高贵的名门闺秀、富家女子呢?
其实在中国封建父权社会,不论哪个阶层,女性生来便有重重枷锁,精神上的禁锢尤甚,“女子无才便是德”。开明一点的家庭,女子舞文弄墨是可以的,但将自己的家庭琐事、感情生活诉诸于笔端,甚至公诸于众,万万不能允许。
所以,不能写,写了也只能自我欣赏,闺中传阅。死后作品必须被毁掉,不能流传于外,有辱名节。
但李清照幸运,她有一个相对开明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深得苏轼赏识,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亦出身于官宦人家,颇有文学才能。在《宋史》讲述李格非的人物传记里,还专门提到她,“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王拱辰也是宋代的名流,当时最年轻的状元。李清照一家浓厚的书香氛围,对她的童年影响巨大。
也因此,李清照小小年纪,就卓见不凡。她的才学和见识很早就走出深闺,站在一个更宽阔高远的角度向世界眺望。她对所有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并写成文章。
一次,一群文人来家聚会。李格非的好友张文潜作了一首《读中兴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寓意红颜祸水,女色亡国。
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才华横溢,大家对他的诗纷纷赞叹。但唯有十七岁的李清照认为,唐朝的灭亡本是君王将相的责任,岂能把罪责归咎于一无权无职的女子。她还和了两首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加以辩驳。她的和诗,不像原诗对大唐中兴一味歌功颂德,而是着眼于王朝兴替,反省动乱的缘由。
一个年轻女子,不盲信权威,对重大政治事件发表意见,而且出语惊人,见解深刻,李清照的才华远超众人想象。而她这种独立的思想,正是她的家庭给予的,而且伴随了她的一生。
二十多岁时,李清照写了一篇《词论》,把自五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词人都批评了一遍,把晏殊、晏几道、秦观、欧阳修等诗坛大腕全部拉下神坛,指出他们的缺点。她还批评苏轼。要知道,苏轼是她父亲的老师,而李清照的丈夫更是苏轼的崇拜者。
李清照不为亲者讳,也不惧权威,敢说敢言,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不喜欢她,觉得是一个小女子自不量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李清照的价值和深度。她原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更以自己的创作证明,什么才是“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写词,也写诗。在词中,你可以看到她或明畅欢快,或婉约旖旎的小儿女情态;在诗歌里,有一个更广阔沉雄的李清照。她的诗覆盖政治时事、宋金战争、历史典故等各个方面,可见她兴趣面、知识面之广泛。
李清照写了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当年项羽垓下战败,不肯回江东的事,讽刺一味求和的南宋朝廷,引起轰动。一个女子,诗歌里传递出来的那种英雄气,成为孱弱王朝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仍在振奋今天的人。所以,如果把李清照只当作一个闺中才女,未免小觑。
李清照的幸运,其实还和一段美好的婚姻有关。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可喜的是,他们情投意合,价值观和人生观高度吻合。每逢初一、十五的太学休假日,李清照都会带钱五百,与丈夫赵明诚到京城的相国寺选购书籍、碑帖、干果,回来坐在家里,相对品玩咀嚼,其乐融融。
夫妻还常常比赛,以茶为彩头。两个人指着家里满屋的书籍,互相考问对方,要对方说出某个典故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了,才可以喝茶。多数时候,胜利者是李清照。她非常聪明,记忆力极好,每次猜中,便开怀大笑,以至不能自已,把茶倒在自己怀里,反而饮不到一口。
他们还经常比赛写诗。即使在靖康之变后,漂泊到南方,李清照仍不能丢掉自己的小情趣。在南京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李清照和丈夫戴着斗笠,披上蓑衣,踏雪寻诗。李清照总能得到佳句,而丈夫的诗总比妻子稍逊一筹。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文化里推崇的是“温良恭俭让”、懂得敬畏和服从的女子,而像李清照这样才华横溢又锋芒毕露,似乎必然是要遭遇挫折的,但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宽容她、允许她心性自由发展的父亲,成就了她这样的人生底色;还有一个尊重她、欣赏她的丈夫,使这样的色彩在她后来的人生中愈发明艳下去。一个人 ,一个女子,在现代社会中理所应当的权利,成了李清照的幸运。这一点幸运,加上她自身的天赋与努力,便成就了一代女文豪。
中年之后的李清照境遇坎坷,国破家亡,千里流离,文物丢失,丈夫病死,再嫁被骗,无儿无女……一系列不幸的遭遇摧残了李清照,但也磨砺了她的思想,使得她的诗词更加感人,更有深度。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晚年的李清照,孤苦一人。她看中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觉得聪明伶俐,天分极佳,便想把自己的才识传给她。但这个女孩却婉拒了李清照的美意,说:“才藻非女子事也!”
这是这个女孩的幸运,还是不幸?
李清照写过一首词,叫《渔家傲》,这应该是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写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借着天帝之口,问了自己,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终极问题,“你要到何处去?你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她回顾往事,自己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寻,追寻爱情,追寻美好,追寻诗意的生活。如今,七十多岁,境遇愈发艰难了,虽然常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刻,但往昔坚硬的底色仍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人的肉身终将消亡,但对心中的理想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像乘风展翅的大鹏一样,永远高蹈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