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李词也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关键词】李清照 艺术风格 情感 语言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寂愁哀婉 真挚朴素
所谓寂愁哀婉,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婉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十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 与之相比,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
如《点绛唇》: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二)绵绵思愁的婚后生活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诗酒相洽,感情深笃,大胆表露少妇的情感。新婚燕尔,美满幸福,由衷的幸福喜悦见诸词章。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
又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写她爱春爱美,在卖花担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又生怕“郎”说她不美,最后,将那鲜花斜插在发簪,让“郎”比比,到底哪个更美?
(三)充满悲愤忧患的中晚年时期
靖康之难被迫难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
又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处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的雕琢与矫饰。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也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映现。
二、情景交融 语言创新
李清照的词善于营造一种意境美,这意境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然出来,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与擅长进行宏大叙事和习惯于在词中运用历史典故的苏轼、辛弃疾等大词家相比,易安词的第二个显著特色,就在于常常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庭院景色、生活场景,并以情入景,以情统景,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
在个人际遇发生重大变故之前,作为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李清照的主要生活自然离不开闺阁和庭院,因此易安词大都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和庭院景色,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贵之处在于她既能寄情于物、移情于景,真正做到意物相随、情景交融,又能做到以情率物、情胜于景;而远不仅仅是托物表意、借景抒情。
年轻时,李清照是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心情地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于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丽之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一群少女荡舟晚归,“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了栖息的水鸟。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健康而灵动的欢畅,它写出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晰而典雅,凝炼而疏朗。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大胆地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这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在《行香子》中“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将灵活多变的民间口语入词,语意既浅显,而且又带有韵律美,同时在内容上将牛郎织女的欢会,置于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的阴晴不定之中,给美丽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极深的感情色彩,遥寄了女词人一缕情丝。
李清照在词里很喜欢运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又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只改换一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既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合乎词的格律,富有音乐性。
这一语言特征,能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宜于以朴素流畅之语,婉转曲折地表达情意。《声声慢》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语言来赞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过誉之辞。词人连用一系列叠字,创造了低抑悲恻的韵调,恰当地表达了沉重的悲愁。
三、口语化语言 多样性创作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又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李清照大胆地选用民间口语入词,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知否”一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诗趣。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知否,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惋,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
易安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从现存的词作来看,几乎找不到多少难僻字和生涩古奥的典故。
读李清照的词,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或疏缓、或紧促,皆声情并茂,音韵和谐。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韵到底,节奏明快,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使韵脚的变幻,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李清照词作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充分表现了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
李清照的词中还常常使用对比手法,对她来讲,对比,似乎是不觅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她一生的际遇,本身就是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所以词人运用这一表现形式来再现生活,抒发感情,就显得格外得心应手,真切动人。
如《永遇乐》:
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微怨,春意知几许?
元霄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该词由今写入,由今而昔,由昔而今,立足现实,多层次的反复对比,抒发词人深沉凄怆的家国身世之感。上阙几句都是正反对照:夕阳西下的美景与人在异乡的感慨;浓浓春意与春意几许的疑惑;融合天气与岂无风雨的忧虑;词人在正面描写美好的自然景色后,用反问的语气描写相反的情绪,显出词人黯淡的心情。下阙有过去插戴满头与今日“风鬟雾鬓”外貌的对比;昔日“偏重三五”与今日“怕见夜间出去”情绪的对比;昔日朋侣香车宝马欢度元宵的热闹于今日:“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寂寞的对比,总之,通篇对比,意象鲜明,不言哀而自哀,不言悲而自悲。词人只是如叙家常地娓娓道来,让读者从鲜明的意象对比中领略她那动荡不已的内心世界。
总之,寂愁哀婉、真挚朴素;情景交融、语言创新;口语化语言、多样性创作,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2]税啸尘《宋词三百首注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李汉超主编,《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4月版。
[4]《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社科所编,中华书局 , 1984年5月第1版 。
[5]《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 月第1版
[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迹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
[7]张晶 《心灵的歌吟——宋代词人的感情世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