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半世飘零,一生坎坷,在乱世中踽踽独行,却一直没有寻觅到她的人间四月天。
一、书香世家的活泼少女
夏日傍晚,一群妙龄少女泛舟湖上,手持杯盏。
或三三俩俩吟诗作对,或伏在船沿上撩起水花,或纤纤十指拂过盛放的荷花,兴致正浓,不知不觉间酒至微醺。
等到兴尽而归,才发现已近黄昏,便呼朋引伴结伴而回,却不想小舟越行越深,直至周围尽是荷花,这才发现一行人迷路在接天莲叶之中。
眼见天光暗淡,也不知是谁起了头,一行人争先恐后的向外划船,霎时惊起了湖中沉睡的白鹭。
群鹭争飞,像极了挤作一团的小舟,也许还有相视而笑的芙蓉秀面。
这个夏日游玩场景,便是李清照的那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描写的场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夏日出游场景,不但能让人看出词人的笔力之深,更让人走进词人的少女之期。
误入藕花深处
在那个对女子极其苛刻的封建时代,对于本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恪守三从四德的闺中少女来说,这样与友人泛舟湖上,肆意饮酒的岁月,何其潇洒自由,也何其另类。
不过李清照的另类又何止这一桩。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写诗《浯溪中兴赋》应和唐代元结的《大唐中兴赋》,此诗一出,应和者无数。
待字闺中的李清照读过张耒的诗后,当即提笔做《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此诗笔势纵横地总结了唐“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一针见血的点出败落原因。
此诗一出,世人尽皆惊叹,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评:“如此之语,岂女子所能?”。
由此可见,李清照绝非一般官宦人家的小姐,她不但有才学,更有很深的政治见地,这些都同她的家庭密不可分。
李清照出自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亦是名门之后,“逸善文”,家里藏书破丰。
李清照的少年时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情趣高雅,书香氛围浓厚的家庭,有着天真无忧的生活,而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她又幸运的嫁给了志趣相投的心仪之人。
二、两情相悦的和美
李清照早期有一首小词: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如愿的嫁给了这位让她“和羞走”的人——赵明诚,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谐。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记载过这样的一件事:
在赵明诚还是太学生的时候,两个人生活清贫,每到太学放假回家的时候,便要去典当一件衣物,换得几百钱,然后去大相国寺淘一些金石古玩。
每每淘得好东西便兴高采烈的带回家,与妻子共同赏玩。
可见李清照的婚姻,不但是门第上的门当户对,更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他们相似的成长经历,相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他们之间三观一致。
李清照不会指责赵明诚不顾生活品质收集金石,赵明诚亦不会觉得李清照的才华名气于他来说是压力累赘。
而赵、李二人之间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更能说明这一点。
婚后赵明诚外放做官时,李清照写词遥寄相思,这便是那首著名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薄汗轻衣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收到信之后,一边感念妻子的思念之情,一边为妻子的才学惊叹,同时也激起了好胜之心。闭门三日,得词五首,夹杂妻子的词于其中,请友人评价。
不料友人指出,唯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最好,赵明诚心服口服。
情深缱绻、举案齐眉,李清照婚后的一腔才情都给了丈夫的思念,此时李清照的词作多以闺怨闲愁为主,抒发了对丈夫的无比思念。
三、乱世飘零的孤寂
可是一切美好的事情大概率都是用来打破的,如果李清照的生活一直这么安逸闲适,也就不会有流芳千古的“第一才女”了。
宋钦宗靖康元年,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彻底覆灭,乱世开启,李清照也开始了她的飘零之旅。
从青州老家,李清照独自一人护着与丈夫最宝贵的收藏,一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丈夫身边。
可见李清照的才智与胆识,此时的她,在经历了父亲罢官、公公去世之后,早已经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坎坷与乱世的烽火让她快速成长起来,此刻她的心境与思想也不在局限于闺怨思念。
建炎三年二月,时任江宁太守的赵明诚在敌军来袭之时,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苏、将卜居赣水上”,路过昔日楚霸王自刎处时,李清照有感而发,做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袒露了李清照的当时的心境,只是她不知道,等待她的,不但有乱世的烽烟,还有无边的孤寂。
五月,赵明诚在上任途中突发疾病,病死建康,李清照真的成为乱世中的浮萍,任雨打风吹,再也不会有人陪她赏玩金石,与她闺中簪发,陪她登高望远。
此后,李清照跟在逃亡的朝廷身后,独自一人乱世飘零,她再嫁张汝舟,却在识破他小人嘴脸之后,不顾牢狱之苦,也要摆脱这段婚姻。
如此刚直不屈,敢爱敢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才是李清照最真实的写照。
她这一生少年生活开心无忧,婚姻幸福,却不料经历国破家亡,孤身一人在乱世中踽踽独行。她将这一生情愁,寄托诗词,留下一首首传世之作,跻身男人称霸的文坛,作出千古绝响。
今天看来,不论是李清照的才情、性格,还是坚持自我的本性,都当得起今人的刮目相看,只是在那个时代,这一切于她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李清照晚年时期,友人带着一姓孙的小女孩来探望她,李清照看到女孩聪颖伶俐,爱惜之情油然而起,不禁想以生平所学倾囊相授,谁知孙姓女孩断然拒绝:“才藻非女子事也!”。
这一句从一个小女孩口中说出来的话,恰恰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认知,是那个时代给李清照最大的打击。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凝结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愁,沉郁凄婉。她怀念那个唯一理解她的丈夫,感伤自己孑然一身的凄凉。我想,李清照怕的不是颠沛流离,而是害怕自丈夫去后再也没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孤寂。
她曾寻觅到张汝舟,却不料是个人渣;曾寻觅到孙姓女子,却不料是个封建社会的傀儡,所以到最后,还在独自寻觅。
寻寻觅觅,可惜这个“千古第一才女”终究没能寻觅到她所期许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