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的一生是今日复昨日,待老之将至,寥寥数语便可概括。
而她,半生花团锦簇、半生颠沛流离;半世系金石、半世思家国。
因为跌宕起伏,她的一生显得格外长。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礼之家,从小受之父母熏陶,她便展现出不同常人的才华。那时,她生活优渥,小日子过得宁谧安然。
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不知“愁”为何滋味。两首《如梦令》便是其悠然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乘船游湖,兴尽而归,却忘记来时路,将船错划入藕花深处,惊起一群刚刚入睡的鹭鸟。
优美怡人的境界,轻诉家常的口吻,让人不由得心向往之。而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更像是青春期少女的心情日记。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一夜风雨,早上起来,最担心窗外的海棠,经风雨摧打,想必是“绿肥红瘦”了。这首词体现的是少女对于花草自然的细腻感情,字里行间萦绕的淡淡愁绪,是少女惜花怜花的小心情。
李清照18岁的时候,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赵明诚。二人郎才女貌、心意相通,致力于金石的收集研究,可谓珠联璧合、神仙眷侣。新婚不久,赵明诚外出游历,二人书信往来,多寄相思之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日凉凉,荷花残落,大雁南归,你的信什么时候到、你又何时才归来呢?我独自一人泛一叶孤舟,望着那落花流水,思你念你、到心深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佳节重阳之际,你还未归来,我借酒消愁、愁更愁,相思相见、不知何日,茶饭不思、人更比、黄花瘦。
此二首相思之词,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正所谓“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思之情尤为难耐。
李清照45岁的时候,丈夫赵明诚去世,紧接着金兵犯宋,李清照孤身一人带着沉重的文物古籍开始逃难。一路上,颠沛流离,其中艰辛,难以诉说。
后来,她结识了张汝州,本以为是谦谦君子,可托付终身,谁知张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李清照虽是寡妇再嫁,但也不愿与此等败类将就后半生,宁可被判坐牢,也毅然决然告发张汝州科举作弊、与他相离。
可惜的是,她拼命保护的文物古籍被抢得抢、偷得偷,最后所剩无几,而她自己也颠簸半生,说不尽的凄楚。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雨过后,花落成泥,虽说春光尚好,只可惜如今国破家亡、漂泊在外,满目的物是人非、满怀的沉郁悲哀,无人可倾诉、无处可排遣,只能默默流泪,付诸于笔下之词。
飘摇半世的李清照渐入暮年,身边没有孩子、没有亲人,晚景愈发凄凉。她这一生,经了情愁、历了国难,依旧顽强不屈;却在晚年孤清之际,被小女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所击倒。
她学富五车、才名远扬,她著书立说、致力金石,她心系国事、思之报效,到头来却落得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努力瞬间变得毫无价值,竟是如此可悲可笑!《声声慢》里一句“凄凄惨惨戚戚”,道不尽的伤怀痛楚。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风萧瑟,秋雨淅沥,秋花惨淡,秋草寂寂,我枯坐窗前,数不尽的“凄凄惨惨戚戚”。喝一杯淡酒,满心苦涩,想自己一生俯仰无愧于天地,却落得如此凄惨境地,前思后想,又怎是一个愁字可概括!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无论在才学上还是在人格上,都达到了“宗主大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