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见过李清照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们。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徒弟之一,但李清照住在山东老家。不管两人是否见过面,对于李格非这个独生女来说,苏轼一定听说过。毕竟,当10岁的李清照写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整个宋朝文学界都认为此女惊为天人,想必苏轼也应该被这个徒孙给惊艳到了。或许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位徒弟家的千金,从此就在通往"词中之后"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婉约词派的一代巨匠。
从前,苏轼对婉约词的态度是冷淡的,曾经嘲笑柳永“多作妇人语”,但当他写《江城子》时,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却不知不觉地成了成为了婉约词大师。那当苏轼的婉约词遭遇李清照时,又会是怎样一场巅峰对决呢?让我们品品两人的《点绛唇》,感受一下这两人千年难以分出高低的经典之作。
首先,来读一读苏东坡的《点绛唇·红杏飘香》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这首词写于东坡居士37岁之时,因为它写得凄婉动人令人心酸,曾经被认为是来自贺铸和李清照之手,是一首非常凄美的伤春怀人之作。
这词的上半部分是遥想远方的恋人现在所处的环境,首先由杏花的芬芳开始,恋人面前的柳垂丝,飘飘如缕、如烟弥漫令人沉醉,好一片万紫千红之春。而住在这样的春景中的,是那如花的恋人,她住在水边的红房子,窗外是黄昏细雨。这首词上半部分没有直接写女人的美,只有通过环境的优美,灵动,才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清新优雅的女孩。词的下片,是抒情的,想起恋人的歌词里充满思念,一个枕春愁无处安放。他思来想去,想念但又归不去,芳草萋萋中,他不知凤楼何处,迷失了归路。
全词最厉害之处,就在于一首词写出了两种相思,女子与词人的相思遥相照应,写尽了男了的一片痴情。最后一句“芳草迷归咱”更是空灵异常,堪称绝美。
然后,读一读李清照的《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词中她思念的正是她的丈夫赵明成。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与苏轼打开的写作场景不同,此词开篇就是伤情之语,孤单的词人在深闺中寂寞不已,伤在其中,一寸柔肠是千丝万缕的悲伤。第二句以愁眼望愁景,“几点催花雨”引起词人一片惜春之情。下片,伤伤感的词人凭栏无眺,这是写伤别之情。她倚遍了每一处栏杆,却无任何情绪。最后一句词人远眺,看见的是连天芳草,蔓延在那爱人的归路上。
整个词高明的使用委婉清新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个影响清晰的女人。李清昭写的悲伤,总是可以能层层递进,将思妇的心思一层层剥开,从伤春逝到情离去,然后盼望早归,写出女人的温柔,也写尽了女人的柔情。
两首优美的宋词,一个是男人的迷恋,一个是女人的伤情,让后人为难了几千年。这两部作品在情绪或内容上非常相似,后人经常比较,但总觉得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有人喜欢苏轼的两处思想,也有人喜欢李清照的寂寞深闺,你觉得呢?欢迎给小编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