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1923-2001)
顾炳鑫(1923——2001)笔名:甘草 朽木,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职称:教授、画家。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擅长:版画 连环画 中国画
创作的第一部连环画作品是:1949年大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经理》;迄今为止共创作100多部连环画作品;从事连环画创作40余年。
主要作品有:《蓝壁毯》、《渡江侦察记》、《红岩》(合作)、《列宁在十月》、《向阳院的故事》、《小辫子哥和我》、《黎明的河边》、《英雄小八路》……
连环画《渡江侦察记》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
顾炳鑫在绘画技巧方面先后在单线、黑白、钢笔画、铅笔画、中国水墨画等领域作过尝试,从五十年代末开始致力于钻研中国人物画和传统线描,把古代版画、绣像的线描研究心得用于连环画的创作,白描日趋成熟。他的画风严谨,白描细致,线条流畅潇洒,富旋律感,构思布局有诗一般的意境。
飞升图 (1978)
田园诗人陶渊明先生造像 (1981)
屈原图 (1981)
李白吟诗图 (1982)
散花图 (1985)
易安居士李清照造像 (1982)
杜甫造像 (1989)
纨扇仕女图 (1993)
东坡履笠图 (200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连环画界就有“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之美誉。
顾炳鑫认为“中国人物画这一艺术形式,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由于我国民族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所形成的。古代的画家,在运用线描绘画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中,在纸、墨、笔、砚等工具的演进中,逐步创造发展了线描的形式和功能。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物画线描的技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线描的形式和风格不断地扩大多样,线描的表现力也在不断加强。从而使看似简单的线描变得瑰异谲诡,臻丽灿烂,对世界美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顾炳鑫熟谙中国画发展史,他说:“唐代以前,从已发现的晚周帛画,汉墓壁画以及敦煌壁画中最早的一些人物画作品,可以看出中国画的线描技术已经发展形成,并且比较成熟了。不过不少作品尽管内容生动,造型优美,但那时的线描还是处在发展阶段,虽有古拙天趣,随意率真而不矫揉造作等优点,毕竟比较简单粗糙少变化,表现力不强。到两晋时,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画家。其中以东晋的顾恺之为代表,从他传世的后人摹本《女史箴》、《洛神赋》、《列女传图卷》等作品来看,他的人物画线描已经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这种细似游丝,柔劲连绵的线条,被誉为‘春蚕吐丝’,在当时的技法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达到了成熟的境地。……”
顾炳鑫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术界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打破了元明清以来人物画技法上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的局面,使中国画人物线描、水墨技法得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顾炳鑫在对线描的有效实践中,总结出线描真谛,积极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作品以线描见长,并在严谨中日渐弥漫灵秀之气,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众的线描功夫。
顾炳鑫与连环画家韩和平在合作的线描连环画《英雄小八路》中,塑造了机智勇敢的革命少年形象。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从中可以领略到他深厚的线描功夫。
画家在连环画《红岩》中的绣像,以及在其他的白描绣像中,均表现出了他在创作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彰显魅力的线描技法得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渡江侦察记》则是顾炳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连环画作品,以惊险、紧张的故事情节,变化多端的画面,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严谨、完整的绘画风格,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获1963年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这部作品,作者采用的是铅笔画,在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丰富层次和追求真实感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艺术形式上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国外画家和艺术评论家们在评论顾先生的版画、连环画、白描绣像以及中国画时,一致认为顾先生大大得益于线描的研究与实践,他在线描的探索和创造性运用方面已走到了中国当代画家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