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叔
汴京,又名东京、汴梁,为北宋都城。
都城由外城、内城、皇城组成,周长八十多里,二百步宽的御街虽不如长安城的朱雀大街雄伟,却也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最后一道阳光消失在远山的尽头,整个世界似乎陷入到黑暗的沉默之中,在一片昏暗中忽然有点点亮光闪现,这亮光仿佛星星之火,一瞬间,整条御街都亮了起来,而此时的汴京才真正“活”了过来。
北宋时,商家可在御街两侧开店,到了北宋中期,连宵禁都省了,整座城市沉浸在歌声中,不论是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都享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欢愉,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就像一个不想醒来的梦。
这样的汴京城,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是海量的,这不仅带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大力发展,词曲的传播,流传,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范围更广。
公元1099年,有一首新词开始流行起来,并且深受官家女子的喜爱,这首词就是《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名叫李清照,此时年仅十六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
一、完美的人生
在大多数人眼里,李清照的人生似乎完美地“过分”,让人怀疑上天对她有偏爱。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章丘明水,李家是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又是苏轼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王拱晨的孙女王氏。
当时许多官家并不反对女子读书写作,多读书,能知书达理,也是媒人说媒时的资本,但假如有女性要踏足真正的文学领域,仍会遭受巨大的非议。
李家非常开明,不但给了李清照极大的创作自由,父亲李格非还教导李清照:“文不可苟作,诚不著,则文不能工。”
而李清照也真是祖师爷赏饭吃,十八岁已经在汴京城小有名气。
更让人羡慕的还有她的婚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和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和李清照是山东同乡,父亲赵挺之是左仆射,后官至宰相,两家可谓门当户对,比才子佳人更难得的,是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
婚后的李清照将夫妻感情也写进了她的作品,赵明诚要去太学院报到,新婚夫妻就要分隔两地,李清照在给赵明诚的手帕上绣上了她创作的一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让整个汴京城的人都吃了一大口狗粮,却又感叹写得实在太好。
有颜有才有闲,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创作自由,假如李清照按照这个剧本走下去,她可能不过是位普通而幸福的才女。
可命运总是在冥冥之中就已经有了安排。
李格非给她取名清照,是寓意“留下清明照千秋”,那时的李清照还不懂这句话的分量。
二、靖康之难
北宋的“新旧党争”,就好像一场巨大的漩涡,不断将官员卷入其中。
先是李格非被贬官,之后身为宰相的赵挺之又被罢官,赵明诚也受到牵连,夫妻俩决定离开繁华的汴京,去往青州老家。
在青州隐居的十年,也许是李清照人生最快乐的日子。
夫妻俩将青州老家的书房命名为“归来堂”,也就是此时,李清照将“易安居士”作为自己的号。
赵明诚是金石收藏家,所谓金石,就是青铜器、铭刻等古物,这些文物都极具历史价值,李清照也非常明白丈夫“金石证史”的志向,于是贬官之后的赵明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上。
收藏金石字画,协助整理校勘古籍,虽然辛苦,可李清照觉得,这里才是她的世外桃源。
可一场剧变,打破了所有人的平静。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以七万大军第二次包围东京汴梁,此时有一位名叫郭京的妖人,自称可用六家之法,能撒豆成兵,只要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便可生擒金军主将。
而宰相何、次相枢密使孙傅居然对此深信不疑。郭京挑选了一批市井无赖后,大开城门出击,被金兵杀得大败,郭京趁乱逃走,而汴京再次陷落。
其实城破后,金兵也只是想要割地和勒索钱财,他们提出的条件是,黄金一千万锭,白银两千万锭,帛一千万匹。
可这数量实在太大,直到来年春天,金银还未凑齐,此时金兵也担心各路勤王兵马到来,于是将徽、钦二宗,连带皇后、太子、嫔妃、公主、驸马等皇亲贵族共三千余人全部掳走。
史称“靖康之难”。
东京城破,金兵即将南下的消息传来,青州已不安全,李清照和赵明诚也只好南渡。正在此时,赵明诚收到母亲在江宁去世的消息,于是赵先行去江宁筹办丧事,李清照则在青州整理南下行李。
其实他们夫妇哪有什么行李,放不下的是他们十几年的收藏,书籍古物已经堆满十多个房间,兵荒马乱之际,怎么可能全部带走?
最后,李清照装了十五车的收藏,独自南下。
1128年春,她和丈夫在江宁会合,当年九月,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但于1129年三月被罢免,原因是赵明诚在一次暴乱前擅自弃城而逃,夫妻俩只能乘船沿长江上游往江西去。
金军退出汴京后,赵构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宗泽联络各路抗金武装,顽强抵抗金兵,此时年轻的岳飞也在宗泽帐中。
随着各路兵力集结,宗泽共20余次上书高宗赵构,还都汴京,收复中原。可赵构和主和派早已如惊弓之鸟,说什么都不肯北上。
1128年8月,宗泽病逝,临终前大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和敌人亮剑的勇气都失去了。
同年,南渡的李清照一路上看到的是,逃难的百姓,不断溃败的宋军,在他们眼前的是比他们跑得更快的朝廷,身边则是刚刚临阵脱逃的丈夫。
当他们路过乌江,李清照将心中的愤懑一泄而出,写下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129年,正当夫妻俩迷茫之际,朝廷突然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府,两人再次分别,赵明诚先去见宋高宗,分别之时,李清照问了一句,假如遇到危险,这些收藏该怎么办?
赵明诚回答:“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弃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存亡,勿忘之!”
国家都没了,一个弱女子,又该怎么“共存亡”呢?
三、李清照的倔强
公元1132年,距离北宋朝廷“衣冠南渡”已过去三年,此时的杭州也改名临安。
临安朝廷已没了汴京的气魄,但朝廷毕竟是朝廷,皇帝也还是要上朝的。
吏部侍郎綦崇礼上了道折子,是为一位在牢里的妇人求情,希望能赦免她状告丈夫的罪。按大宋律法,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管这个丈夫最终有没有罪,只要是妻子告丈夫,那都得吃两年牢饭。
眼下这时局,金兵还在北边虎视眈眈,南边的匪盗又犹如雨后春笋,内忧外患之际,朝廷大员还有心思为一个妇人求情?宋高宗正想发作的时候,才看见这妇人的名字:
李清照。
三年前,丈夫赵明诚在赶赴湖州的路上重病,李清照坐船日行三百里,见到的却是丈夫的最后一面。
杜甫曾经在长安陷落时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可这一刻,李清照面临的却是,国破、家亡、夫死,他们没有子嗣,李清照要独自面对未知的未来,唯一伴随她的,是赵明诚的十五车收藏和一句“共存亡”的承诺。
南渡途中,还流传出“颁金”的传闻,说赵明诚曾用金石贿赂金兵,李清照为表明心迹,决定干脆将所有收藏都交给朝廷。
可问题是,朝廷在哪里呢?此时的高宗正被金兵追得四处逃窜,从苏州到临安(今杭州),从临安到越州(今绍兴),从越州到明州(今宁波),在明州沦陷前一天高宗甚至乘船逃到海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帝被逼到出海逃难的,宋高宗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而李清照几乎就是夹在高宗和金兵的中间,这一路上觊觎李清照收藏的,不仅有金兵、军阀以及地方豪强,甚至,在赵明诚去世后一个月,高宗御医王继先就提出收购藏品中的古玩,此事因为时任兵部尚书,也是赵明诚表亲的谢可家反对才作罢。
直到1132年,战事稍缓,李清照终于抵达临安,此时的收藏也已经十去七八。
赵明诚去世的两年半后,有一位名叫张汝舟的小官向李清照求婚。
虽说当时没规定寡妇不可以改嫁,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况且李清照还是命妇,年纪又比张汝舟大。
后人无法知道李清照为什么会答应这门婚事,但当时李清照面临的情况是,宋金之间战事不断,各地盗匪林立,甚至连隔壁邻居都会在晚上挖洞,试图偷取收藏。
无依无靠的女人,在乱世里,还要守住已经被许多人惦记的收藏,张汝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然而他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们结婚仅仅五个月,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的真实目的也是那些藏品,在明知告发丈夫要坐两年牢的情况下,李清照毅然提出离婚。
在綦崇礼的求情下,李清照只在牢里呆了九天即被释放,她也重新恢复了“诰命夫人”的身份,可这件事,却成为李清照永远的“污点”。
四、最后的挽歌
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李清照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仿佛是岁月正在溜走,落寞而凄凉。
这本应是寻常人家围坐一桌吃饭的时间,可李清照看着周围,却找不到一个人。
不经意的风,从四面八方涌进来,她重新回到屋内,倒上一杯淡酒,试图驱散这秋天的风寒。
明明只要一个杯子,桌上却还有几个空杯,白白占了地方。
一个人的温度如何敌得过整个秋天的寒意?
天上有大雁飞过,这个季节正是北方的大雁来南方过冬,李清照想起曾经在汴京的日子,那时的春天也会看见大雁,秋日南飞,春来北归,大雁还是那群大雁,可李清照却再也无法回到她的“归来堂”。
同样无法回去的,还有无数像李清照这样南渡的北方客。
秋风把黄花刮的满地,李清照想起那年的重阳节,丈夫没在身边,她也是独自过节,独自喝酒,于是有了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可那时丈夫还会回来,还会为他摘花,现如今,这满地的黄花,只能无奈地陷入轮回。
趁着李清照的追忆,天空默默得暗了下来,渐渐有细雨滴滴答答得落下来,像一根根针,把人扎得遍是伤痕。
这一年,李清照已经年过半百,隔壁人家有一位姓孙的小女孩,天资聪慧,惹人喜爱。
李清照没有子女,她曾想把自己这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可小女孩却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说完,脸上还颇为自豪。
一代才女,又怎么样呢?现在看来,老天对才女反而更加残酷,想得更多,明白得更多,痛苦也就更多。
李清照闭上眼睛,任由思绪飞舞,汴京的繁华如梦如幻,官场的纷争亦实亦虚,南逃的伤痛又苦又涩,人生的寂寞却真真切切。
这50年的奔流不息,反而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异类”。
往日的岁月、经历,犹如奔腾的海浪向她袭来,一浪高过一浪,无法阻挡。哪些人,哪些事又该如何说出口,千言万语,又何止是一个“愁”。
这些感受顺着李清照的手指,滑落到她的笔尖,在纸上融化,变成了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要用这首词,写下自己最后的倔强,也为整个北宋王朝奏响了最后的一曲挽歌。
三十多年后,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天,也是落叶和黄花,也是那股不经意的风。
有一名男子轻轻念到: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资料:
1、《曾经半生事件件在心头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解读》高方
2、《孀妇身份的心理折射李清照声声慢作时及情感内涵论略》王绪霞
3、《李清照与东京汴梁》周桂峰
4、《李清照词学思想在声声慢中的体现》何群
5、《李清照诗词的文化开掘》蔡维琰
6、《试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徐培均
7、《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艾朗诺
8、《中华通史》陈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