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40.webp (2).jpg                

李清照,这位中国词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一直被作为山东籍的文人载入史册。可是,你可知,晚年的李清照曾经在杭州居住二十多年,直至终老。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分别坐落在词人故里山东章丘明水镇百脉泉畔的清照园、山东青州范公亭公园内(传为李清照宅居原址)、山东济南趵突泉公园漱玉泉旁、浙江金华八咏楼内。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尽管李清照在杭州西湖边生活多年,杭州却没有一座李清照纪念馆。直至2002年,有关部门根据李清照曾在杭州西湖清波门一带居住过的记载,在柳浪闻莺公园内,择地于水杉林的小溪边,建造了清照亭。亭柱楹联云:玉润珠圆文苑长兴易安体,山明水秀词魂永客武林春。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县明水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明水镇)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女作家,婉约词派代表,被称为“婉约词宗”。


她生于诗书世家,父亲李格非,为北宋神宗熙宁间进士,历官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博士、校书郎黄本书籍等,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之母王氏,乃丞相王珪(又说为状元王拱辰)孙女,亦善文章。夫君赵明诚,密州诸城人,尚书右仆射赵挺之之子,历任知州,是宋代著名金石学家。公公赵挺之曾官至丞相。李清照在山明水秀的齐鲁之邦度过了天真活泼的童年,少年随父母寓居汴京(开封),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伉俪情深、志趣相谐。后因父辈在朝廷新旧党争之牵连,夫妻二人屏居青州十三年,以收集金石书画、研讨诗文创作为乐。其后赵明诚出守莱州、淄州,李清照先居青州,后随夫莅任,中间虽有悲欢离合,生活还大体安定。当李清照44岁之年,发生“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李清照经历国危家破、人亡物毁、颠沛流离之磨难,直至定居杭州,孤苦寂寞走完一生。

             

颠沛流离到临安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三月,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沦丧。同是三月,赵明诚母亲在江宁(今南京)病故,赵明诚赴江宁奔丧。《金石录后序》记载:“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经过多年收集,他们的文物数量是惊人的。当时北方山河破碎,故国沦陷,他们要把这些贵重文物运往南方。数量庞大,他们必须有所取舍。他们先舍弃书籍中过重过大的刻印本,再舍弃多幅连轴的画,再舍弃没有落款和标识太过笨重的古器,再舍弃国子监印行的刻本,最后舍弃平常的字画。即使经过这样的取舍,选出来要带走的文物还是有十五车之多,留下来带不走的文物还占了十几间房子。赵明诚押着这十五车文物从青州出发,先到东海(连云港),再过淮水,再过长江,最后到达江宁。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为宋高宗,南宋开始。八月,赵明诚奉命知江宁府。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由于叛军纵火,李清照留在青州的文物古籍几乎全部被烧成了灰烬,尽管如此,她还是拼命抢出少量珍贵字画,包括蔡襄所书的《赵氏神妙帖》。几天后,她便带着抢出的字画,踏上了前往江宁的路。这一去,山高水长,不知有多少艰难困苦在等待着她。

640.webp (1).jpg                                            

杭州柳浪闻莺公园里的清照亭

历尽艰险,李清照终于到达江宁,已是建炎二年(1128)春天。一年之后,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接到了调任湖州太守的调令。恰逢江宁城内王亦起兵叛乱,赵明诚以调令在手不便主持大局为由,让李谟全权处理,而自己却与另外两个官员在晚上缒城而逃。

因为缒城宵遁这件事,赵明诚被罢免了江宁太守之职,调任湖州太守之事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他决定隐退。三月,他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途中路过芜湖天门山,在和县乌江镇游览项羽庙时,李清照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该诗表达了李清照对于赵宋王朝妥协投降、苟安言和的不满以及对赵明诚缒城宵遁行为的失望,同时也表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刚毅的人生品格。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接到宋高宗诰命:命赵明诚出任湖州太守,并让他立即到建康觐见,接受任命。再次任命湖州太守,二人亦悲亦喜。六月,赵明诚前往建康受命,李清照则独自留在池阳照管所带古籍文物。七月底,李清照接到赵明诚来信,告知他得了疟疾,希望李清照赶快去建康。当李清照紧急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卒于建康城。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李清照为之祭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红尘陌上,相知携行。可知,哪里有天长地久,哪里有来日方长!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半年之后,李清照写下这首《孤雁儿》,表达了她丧夫后的悲伤、孤寂和对丈夫的无限哀思: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大病一场,病情好转后,立即乘船到了池阳。那里,有她千辛万苦运来的大批文物:两万多卷古籍图书,两千多卷碑刻金石的拓本摹本等等,是她和赵明诚毕生的心血。文物保存完好。李清照谢过房东后,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去往何处?二是这大批的文物如何保护?她决定去往洪州(江西南昌),因为赵明诚的妹夫、兵部侍郎李擢正在那里护卫着逃到此地的隆佑皇太后。她认为李擢握有兵权,有能力保护她的文物。没想到的是,刚把文物运到洪州不久,这年十二月,金军攻陷了洪州。在此之前,李擢护卫着皇太后逃到了黔州。结果,李清照运往洪州的金石书画,绝大部分毁于战火。

建炎三年(1129)冬,李清照带着剩下的文物离开洪州,循着宋高宗逃亡的路线一路南行。她本可以找个安稳的地方安顿居住下来,之所以颠沛流离地追随皇帝南逃,一是想与弟弟李迒相聚,弟弟此时已经是她在世上的唯一亲人,他在朝廷担任敕令局的删定官,虽然官职不高,但是皇帝近臣,始终跟随在逃亡的宋高宗身边。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朝廷里传出“颁金”之传言:说赵明诚生前曾将一把玉壶献给了金人,这可是卖国之罪啊!况且赵明诚之前还有“缒城宵遁”的前科。

李清照非常恐惧不安,欲将自己所存文物尽数献给朝廷以保全自己身家安全。于是,她便开始带着文物一路追献。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事做了详细说明:当初赵明诚在建康病重时,有人带来一把所谓的“玉壶”请赵明诚鉴定,实际上,那根本不是玉壶,而是由珉石制作而成。由于赵明诚病重,李清照开门送客,那人即带着那壶告辞而去。而“颁金”之说,纯粹是别有用心之人的诬陷。这世界上,多的是你发达时的趋炎附势,遭难时的落井下石,少的是困苦中的雪中送炭。世态如此薄凉,自古都是如此!

建炎四年(1130)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其间,寄存在剡州的文物又因叛乱而消失殆尽。十一月到达衢州。绍兴元年(1131)三月,李清照到达越州(绍兴),居住在一家姓钟的老百姓家。一天晚上,墙壁被人挖开了洞,她视作生命的文物被盗去大半。至此,他们当初放满十几间房子、装满十五辆车子的珍贵文物经过青州、洪州、剡州的战火,越州的被盗,沿途的流离,已所剩无几,关于赵明诚叛国的流言也没了声响,追献也就没有了意义。

绍兴二年(1132)春天,在弟弟李迒的安排下,李清照抵达临安(今杭州)。经过两年的流离逃亡,李清照终于有了稳定的居所,暂时结束了漂泊。而国破家亡的苦痛、惊恐流离的动荡,已使那个雍容优雅的李清照变得饱经风霜、憔悴不堪。那清扬婉兮的红颜终究在萧瑟的寒风中变成随风颤抖的黄叶!

                               

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