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的开封岁月”系列三

  • 引子

  •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

image.png

  •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腹心地区,多有丰碑巨碣、三代古器。归来堂里乡居十年,夫妻俩研文治学搞创作,节衣缩食搜金石,收获颇丰。1117年,在李清照鼎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初稿。

  • 又十年,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南宋始。八月,赵明诚受命赴任江宁府(今南京),兼江东经制副使。李清照独自押运十五车书籍器物,从青州去江宁。一路艰辛,于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当时,青州老家还有十余间房屋的器物,后都散失在战乱中。

  • 李清照至江宁后,对南宋朝廷言和苟安不满,屡写诗讽刺,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 1129年二月,赵明诚在江宁被免职,原因是城中叛乱,赵明诚缒城逃跑。第二年李、赵逃亡江西,行至乌江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自感羞愧。五月份,赵明诚被征召去湖州做官,八月十八卒于建康。

  • 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国势日急,李清照在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散失大半。

  • 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一夜之间,贼偷去了仅剩的“五麓筐书画”。寄放在浙江嵊县的铜器与抄本,也被一个将军拿走。

  • 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几十年收存的图书文物散失殆尽的痛苦、逃亡生活的无情折磨,让李清照陷入绝境。

  • 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张汝舟觊觎她的收藏,婚后发现收藏散失,大失所望,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 李清照发现张的人品卑劣,其官职也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舟,令其充军。宋律规定,妻告丈夫,即便印证夫有罪,妻也要判三年徒刑。李清照甘愿入狱,也要离异。后经綦崇礼等亲友大力营救,关押9日后获释。不到百天的婚姻结束。

  • 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后世学者颇有争议,还有学者认为不存其事,为其“辩诬”。宋人多家谈及此事,认为李清照改嫁应可信。但即便改嫁,也不影响其人品。

  • 再嫁与“闪离”,都是惊世骇俗之举。李清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女性,更是大难事。由此更能看出她情性之高洁、爱憎之分明、个性之独立。

  • 经历再嫁奸人、离异入狱的灾难,李清照并未消沉,她从个人痛苦中解脱,始终关注社会政治的变迁,将一己思想情感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崇高品质和一个杰出文学家的创造力。

  • 流亡之中,李清照写作多首作品,赞扬忠臣良将,表达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避乱浙江金华后,她写《题八咏楼》,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 李清照逝年不详,多认为是1155年左右,李清照怀着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凄凉地逝于江南。

  • image.png

  • “中州盛日”是生命中“华彩乐章”

  • 李清照从1089年到1108年,也就是6岁到25岁,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封居住。这个阶段,是她的童年及青春期,开封为她提供了学习、感受生活的最佳条件,开封的繁华也给她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 开封生活二十载,是李清照生命中最重要的年份。这一时期,她婚前随侍父母、受尽百般疼爱,婚后伉俪相得,充分享受了少女和少妇的美满生活。

  • 她在优秀的父母那里,接受了最好的教养,还接触了当时文坛和学术文化界名师大家,耳濡目染,得到熏陶与启迪。她也接触到重大的社会变革,感受到权奸误国、世情浇薄、宦海沉浮等社会复杂情态。

  • “她的东京岁月,历程并不算长,而其心理历程,却超出常人许多。这既与李、赵两家有关,更是人文荟萃的东京陶冶的结果。在开封生活的年代,奠定了李清照一生诗、词、文及金石考订的基础,也是她走向灿烂人生、成为一代词家的开始。”开封文化学者王基道。

  • 据学者黄墨谷考订,她在开封创作的作品共计22首(篇),其中词18首、诗3首、文词论一篇,还有4逸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

  • 李清照离开开封后,常常怀念“中州盛日”,还有不少“怀汴之作”。据黄墨谷考订,这部分作品,有8首(篇),其中词4首、诗1首、文3篇——《金石录后序》、《打马图经序》、《打马赋》。

  • 这两类共计30首(篇),约占李清照存世作品一半少一点,这个比例,不算低。

  • 开封之作才情横溢

  • 李清照是从开封登上文艺舞台,并成为一代宗师的。

  • 李清照是词坛婉约派宗师,“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推幼安(辛弃疾)称首。”清沈谦《填词杂说》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 李后主和李清照都与开封有缘,李后主在此写下千古绝唱,李清照在此写下她早年爽朗明快的佳作。

  • 作品评价上,李清照和李后主也有相似遭遇:论者往往肯定后期词否定前期词,即便肯定李清照前期词者,也认为“思想意义是不高的,从总的倾向来看,是软弱无力的”,“如果说还有某些价值的话,那大抵就是认识方面了。”《漱玉词集注》评价。

  • 这些评断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文学是人学,词更以情取胜。李清照是名门闺秀、相府少奶奶,这个阶段,她虽经历父亲与公公的宦海沉浮,但她还是个幸福的深闺少妇,没有国仇家恨的悲苦,多写闺中生活、离愁别恨及自然风物,是情理之中事。

  • 李清照开封之作中,少女形象真率活泼,极富艺术个性。如她十四五岁所写《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短短41个字,刻画了少女活泼、机灵有又有点淘气的神情,也可看做李清照的自我写照。

  • 也就是这个年龄,李清照写出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一出,轰动京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赞赏”。

  • 李清照开封之作中,还有一类是自然风物。《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是幅美丽风景画,上阕写湖面全景,下阕着力刻画具体景物,呈现不同色彩,以极大的热情,赞美着大自然。

  • 李清照开封之作中,还有写对爱情执著的。她出嫁后,两人有数次离别,这成为她愁绪由来。

image.png

  • 据元代伊世珍《琅嬛记》记载,两人结婚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觅锦帕,书《一剪梅》相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写两地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相思之情由外入内,越发难解。

  •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前两句突出“愁”字。后三句从夜间着笔,写秋寒与夜深难眠,结尾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虽未直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深情却融于字里行间,意境优美无比。

  • 据《李清照年谱》记载,这首词作于1102年,赵明诚接到李清照从开封寄来的《醉花阴》,三日三夜填词五十首,并将这首夹在其中,请人评判。判者以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 李清照开封之作,还有一首《庆清朝慢·禁幄低张》,描写了开封全城竞相观赏牡丹的盛景。今日开封以菊花闻名,其实北宋时开封牡丹极盛。

  • 李清照开封之作,还有篇《词论》(也有学者认为作于青州或江南),是其重要学术文章,也是宋代第一篇系统词学理论文章,继承了苏门论词的精华,并提出了自己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影响。

  • 尾声

  • 李清照后期作品涉及开封者,被后人称为“怀京洛之作”。其中,《金石录后序》比较独特,作为一篇传记性的学术序跋,文中涉及开封内容较多,反映了李赵二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较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 而同期词作,多怀恋追思。词作《永遇乐》中写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同是元宵节,临安望汴京,凄楚无限,怀恋无限。

  • 李清照的开封岁月,是一座城市的好年华与一位词人的好年华的相遇。(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