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相国寺初见赵明诚,少女情怀总是诗
李清照十几岁就和家人去往汴京,因为她的父亲李格非在那里做官,她向往的都城里热闹非凡,但是几日以后那些流连就没有了,长期陪伴她的就是书与手边的毛笔。这个时候的李清照正在思想的迅速发展时期,她开始变得敏感。敏感这个词在现在看来可能有些矫情了,但是在当时可是文人必备的素养。
因为敏感,对于一草一木的枯荣才有更多感受,对于月亮的圆缺都有很多话想说。格非早就知道李清照会是这种性格,因为李清照是多才的,多才的男子都是经常感伤的,更何况心思细腻的女儿家呢?但同时李格非也是开心的,他本就是文人出身,对自己女儿的才华视若珍宝,他不仅不阻止李清照在书海中沉迷,还经常给她指导,把自己书房里适合李清照和她弟弟李迒读的书都拿出来给她们读,但是在读书方面李迒是不如姐姐的,李清照对于读书的热情一直是只增不减的。
李清照在到了汴京以后与家人共度了一个新年,春天到了,李格非带着妻子儿女在京城游玩,去的地方是鼎鼎有名的相国寺,那天风和日丽,无数信男善女把这座寺庙围得水泄不通,李清照跟着父母在相国寺里游览,她虽然对这寺庙充满好奇,但是眼前的场景并不能让她快乐起来,太多的人让李清照有些焦躁,她喜欢的热闹并不是被陌生人所包围。她喜欢让她舒服自在的热闹,比如春雨落下,淅沥沥与院落里的花朵共舞;比如月圆之夜,漫天的繁星交相辉映。她终究是浪漫的,喜欢的热闹也是与他人不同的。
李格非带着家人在相国寺欣赏寺里的宝物,好在这些艺术作品吸引了李清照的注意力,尤其是吴道子的画,让李清照迟迟不能移开双眼,大概画中的内容让这个敏感多情的少女联想到了很多吧。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生在宋朝,若是生活在今天,恐怕一肚子的诗词歌赋都无人能懂,今天的快节奏已经让人无暇感受那些细腻的情感了,喝酒之时说的也都是无味的话,再没有诗酒流连的场景。李清照一家人一路走一路欣赏,来到了相国寺的集市,李清照对其他的事情可能看得很淡,女儿家喜欢的首饰珠宝都不是她的心头爱,她愿意驻足的地方往往就是书摊。
就在这享受中,李格非遇到了熟人,两个年轻人出现在他们面前,对李格非行礼,神态谦逊,这二位就是李格非之前的学生赵思诚和他的弟弟。双方进行了简短的问候之后就告别了,这短暂的问候却成了李清照后来故事的开始。李清照遇到的人后来与她难以分割,那个在兄长后边的弟弟就是赵明诚,他温文尔雅的书生气让李清照心里起了波澜,少男少女的初遇就在人声鼎沸的相国寺发生了。那天的李清照也没有了曾经的洒脱,躲在父亲身后偷偷地望着对面的男子,好奇又羞涩。
随着李清照的两首词被传开,她才女的名声也被汴京的文人知晓,那个时候的文人多半是男子,少有女子出现,所以大家都在猜测李清照的一切,她的样貌、性情或者才学。当时李清照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汴京,但是今天回顾,她的才情不仅仅在那里绽放,后来的千百年,人们都为她的才情倾倒。可能她自己也知道会名垂青史,但是岁月带走了一切却没有带走她当年的情愫。从此以后,李清照写起词来更加得心应手,她美丽的人生里写着美丽的词,一切都如此完美。
她仍旧喜欢游玩,在各种景色中体会自己的心情,回家定是要写词的,看花园里的草木、花朵甚至昆虫都是她的素材,李清照喜欢的花也多半是江梅、白菊、芍药等清淡高洁的,从未见过她选雍容华贵的牡丹,或许她正是用这些花朵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想法吧,不用大富大贵,自然洒脱就好。李清照在汴京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很多人喜欢她的作品,这些人里也包括那日有一面之缘的赵明诚。当然李清照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也会想到他,这是少女情窦初开的感受,李清照开始有点沉默了,但是沉默不代表难过,反而有更多的甜蜜在其中。
那个时候的感情就是这么奇妙,两个人甚至没有说过话,只是见过一面,就被彼此的气质吸引,李清照的人生从这时又走向了另一个阶段,她长大了。懂得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感受,这种经历不仅让她的人生更加丰富,甚至会让她的文字也更加丰盈,汴京才女的爱情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