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开封滨河路西段,立有李清照塑像。这是李清照生活了二十年的城市,所留存的有关她的唯一印迹。

  • 李清照六岁随父来开封_首图.jpg

  • “李清照的开封岁月”系列一

  • 引子

  • 太阳系中,水星离太阳最近。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名字命名,其中一座名字是李清照。

  • 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象征,这是传奇。

  • 她现存作品,词五十余首,诗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却在古代词学史上自成一派,蔚成大家。她不能科举入仕,也不能周游四海,但作品却透露出健朗、开阔的气质,充满独到见解。

  • 除诗词方面的突出成就,她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打动着人们的心。

  • 李清照何以具备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又是何种环境陶冶出她压倒须眉的才情?

  • 李清照是济南人,但她与开封渊源既深且广。

  • 她的外曾祖父王拱宸是开封通许人,宋代最年轻的状元。

  • 李清照六岁随父亲由济南到开封,在此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十七八岁在开封嫁给赵明诚,之后两人在开封生活六年左右。

  • 算起来,李清照在开封生活了二十年左右,在此她作了多首洋溢着青春之美的闺阁、少妇词作。十五岁时,她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成名;十六岁时,与名诗人张耒唱和,被传诵。

  • 她与赵明诚的婚后六年,是“神仙眷侣”。俩人喜金石书画,不惜典衣质物。李赵两人常去开封相国寺淘宝,收集大量文物,为完成“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巨著之一”的《金石录》打下了基础。

  • 离开开封后,她人生最美好岁月随之结束。先是乡居青州十余载,靖康事变后,她丧夫失依逃难流浪。中年后再婚,又离异。国破家亡磨难重重,晚景凄凉。

  • 李清照晚年词作一向被重视,但早期开封生活与创作也很重要。一方面开封时期文化积累为其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封是其文化承载舞台,是其文学创作第一个高峰期;另一方面,沒有开封美好生活的对照回忆,李清照南渡后国破家亡的兴亡感,不会如斯强烈感人。

  • 当下,全国有四座李清照纪念馆,建在济南、青州、章丘、金华,这四座城市,涵盖了她的故乡、出生地、婆家故乡及晚年避难地。四座纪念馆,皆颇有规模,十分精雅。纪念链条上,唯独缺了开封——“她最重要的成长期”这一环。这是令人遗憾的。

  • 开封多家网站上,一直有民间热议要为其建纪念馆。希望在她的娘家旧址——开封“经衢之西”建造“有竹堂”李清照纪念馆,再现她青少年时的成长环境,宣传李清照在开封的成长史。此议若成,也是美事一桩。

  • 李清照自二十五六岁离开开封后,再无缘回来。若有纪念馆,她回到魂牵梦萦的“盛日中州”,是喜还是悲呢?

  • 繁华京城让其眼界大开

  • 2012年4月中旬,记者在开封滨河路西段,寻访李清照塑像。

  • 塑像立于路边小游园内,看上去李清照有20余岁,衣衫洁白,长身玉立,手执书卷,眉目间锁着轻愁。这正符合一般人对李清照的想象,清丽、端庄,略带感伤。

  • 事实上,真实的李清照,要比这丰满和复杂得多。生命的每个时期,李清照呈现的面目也是不一样的。

  • 少年李清照,是个热爱生活、健康开朗、无拘无束、博览群书、对社会对历史有独到见解独特感受的女子。这些特质,源自她的家世及成长环境。

  • 李清照的父系与母系血统皆优秀。

  • 她的外曾祖父(母亲的祖父)王拱辰,“是开封府通许县人,19岁即举进士第一,是宋代状元最年轻者之一,故有才子之誉。拱辰多闻故实,敢于直言,先后在翰林院15年。”著名学者黄盛璋撰文道。

  • 现在通许县城内,尚有状元桥和状元胡同等地名。相传通许古城墙上方曾留有一个个垛口,只有县内出状元才能这样修。这些都是王拱辰给地方带来的盛誉。

  • 李清照之母王氏,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记载她“亦善文”,正史中留这么一笔,证明她确有水平。

  • 李清照的父系,也是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

  • 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市,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

  •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字文叔,是著名学者、散文家,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相当于文化部副司级)。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学士之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 李格非精湛的学术造诣、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清正刚直的个性,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 李清照六岁时,李格非出任太学录,李清照来到开封。

  • 当年的开封,“人口逾百万,富庶甲天下”,繁华盖世,令她眼界大开。书香门第的濡染,令她内蕴芳华,气质高贵。

  • 李清照有天分,个性又活泼开朗,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正是她快乐少女生活记忆。

  • 李清照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有记载道:“易安词稿一纸……笔势清真可爱。”还有记载:“莫廷韩云:‘曾买易安墨竹一幅。’”据说她的一幅《琵琶行图》,到明朝还留存着。

  • 李清照还深通博弈之事,且大小通杀,只赢不输,原因是“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她懂21种游戏,最喜者是“打马”(棋艺游戏,又称“打双陆”),甚而“通宵打马”。

  • 定格于文学史上的李清照,消瘦忧郁、满腹国仇家恨。但在她的少女时代,她就是个极为聪明、活力四射、洒脱无比的阳光女孩儿。

  • 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心智发展,作用重大。见识卓迈且深深赏识女儿的李格非,以“中郎有女堪传业”自得,让李清照不受压抑地茁壮成长。

  • 名家教养名声初成

  • 李清照的成长还得益于她身边有一群文学名家,对她耳濡目染的教化,对她倍加疼爱的提携盛赞。

  • 李清照少女时代,李格非与苏轼及门人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人交往十分密切。

  • 李格非常将爱女作品拿给朋友看,晁补之对李清照很欣赏,称赞她“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以及“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等诗句写得好(两首诗全诗已失传)。

  • 张耒是李格非最要好的朋友,他在元符二三年间作《读中兴颂碑》被广为传颂。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居然和了两首。诗作的历史见识与政治眼光,超拔卓越,气势迫人,宋代大儒朱熹称:“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明代陈宏绪夸这首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 正因如此,与李清照同时代的学者王灼曾评价:“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 李清照是京城“高知圈”的宠儿,父亲李格非以及与他同等量级的一批士大夫,他们谈诗论文,交往唱和,都对李清照的文字及思想,产生着深刻影响。

  • “有竹堂”是个“小户型”?

  • 从六岁到开封,直至婚前,李清照住哪里呢?

  • 李格非调入开封后,在太学做太学录和太学教授。

  • 开封太学府,坐落今御街中段东厢蔡河湾内(今大南门外东侧),是个有几百间斋房的宽大庭院。李格非最初,住在太学教职工宿舍。家人来后,在外租房。之后才在太学附近、宫城以南,现在开封宋都御街以西某条胡同里,买下一所小房子,李格非在门前栽了片竹子,家就取名“有竹堂”。

  • 晁补之撰写《有竹堂记》记载:“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其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傍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

  • 从童年到出嫁,李清照一直随父住在有竹堂里。

  • 有竹堂是何等样宅第?开封籍专栏作家李开周作了有趣推论。

  • 李格非先后担任太学录(管太学生德行)及太学教授(管太学生教学),他清廉,靠工资吃饭,薪水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还有每年春秋两季发放的丝绸和布匹。基本工资每月20贯,岗位津贴每月18贯,每年发放丝绸20匹上下,折成铜钱,约30贯,相当于每月多了2.5贯,全加一块儿,月薪40贯左右。这个收入,相当于十几个工薪族月薪之和。但他买个房也不容易。

  • 这房子,环境优美:“对山启堂,枕湖架屋;宁可无花,不可无竹”。但不会太大,李格非自己讲“环堵不盈丈”,四面墙围合的可使用面积不到一平方丈,宋朝一丈约合现在3.1米,一平方丈不到10平方米,这可能是另一个层面夸张。也有可能仅仅讲的是李格非自己的书房面积。但由书房推究全套房子,面积不会很大,应是肯定的。所以李清照住的也就是京城“小户型”。

  • 现在的济南李清照纪念馆内建了“有竹堂”,远比10平方米大,更不用提纪念馆4000余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了。

  • 还有个需要交待的背景,北宋后期,开封人口稠密,房价高得惊人,中小官员只能买“小户型”。时人感慨:“贫者置圊无所”,穷人房连建厕所的空间都没有。很多官员没私宅,只能租房子。

  • 前苏联作家巴斯马诺夫在自己翻译的《李清照漱玉词》“序言”中道:“继柔美的萨福之后,不仅中国,而且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诗歌史,恐怕都不曾有过一位女性可以与李清照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