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潍坊文化,纪录历史传承。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这里是潍坊》。提起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词大概无人不晓,但是,李清照在青州住了二十年这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从京师汴梁来到青州,一直到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逃难南下为止,前后长达20年。李清照为什么不呆在京城,而在青州呆了这么长时间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州,通过史料记载和学者的研究走进李清照的诗词世界。”
在青州市范公亭公园内,绿树掩映下有一名胜佳境——“归来堂”,这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而构建的一处仿宋院落。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籍贯济南,生于郓城。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母亲是宰相王拱晨的孙女。李清照幼年跟随父亲居住在汴京,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以及聪慧敏捷、勤奋好学的秉性,为李清照后来的诗词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1099年,也就是北宋元符二年,16岁的红妆少女李清照用一首《如梦令》震撼了北宋京都: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此,李清照如一轮新月,横空出世,跃登文坛。堪与李白、杜甫、苏轼比肩。《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李清照是“一位伟大的女词人,在中国词坛的第一流代表人物中,她应该名列前茅”。《如梦令》的问世,不仅轰动了整个京师,受到了当时文学界的大加赞赏。也为她后来与丈夫赵明诚的相遇埋下了伏笔。
赵明诚自德甫,祖籍密州,也就是今天的诸城人,他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要说起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那还是起缘于一次美好的邂逅。据说有一天,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的时候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来就赞赏不已,这时候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情。赵明诚回到家后,就用“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婚后相敬如宾,感情和谐,以收集金石字画作趣。当时李清照的父亲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属“贵家子弟”,但因为两人行事素来节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每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时候,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两人一起观赏古老神秘的碑文,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历史年代。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七月,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然而祸不单行,公元1107年三月,赵家发生重大变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去世,又接连遭到蔡京构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到株连。
早在赵挺之为官时,便在东阳城建有住宅,名“归来堂”。同时,赵明诚的外公郭家也在青州。这样,他们夫妇在青州有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这里,没有了京城尔虞我诈的宦海风波,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二人在青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幸福时光。
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青州定居下来。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
李清照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和文学家。她精于考古、鉴赏,又能诗、能文、能书、能画。不过,她主要以词作著称,而词作又以婉约见长。他的词不刻意追求雕琢、修饰,只求明白如话、直抒胸臆,用语流转如珠,极富美感,被后人称之为“易安体”。除“易安居士”外,李清照还有“婉约宗主”、“正宗第一”、“李三瘦”等雅称别号。其中“李三瘦”是指李清照词作中有“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带“瘦字的佳句,脱俗出众、千古传诵。
一次,赵明诚外出未归,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超越妻子,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作词五十首,中间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李清照诗词创作颇丰,曾有《李易安集》12卷和《漱玉词集》1卷,但适逢战乱,大多数流失。现存的词作仅有45首,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分析,有20多首是屏居青州的时候创作的。李清照到青州不久,即作词《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来到青州,远离京城喧嚣,女词人对生活充满了喜悦和希望。春天来了,梅花乍开未开,泡一壶春茶,与花影淡月相伴,青州的春天应当格外珍惜。事实也是如此,青州十数年,是李清照一生中生活最为安定和幸福的时期。
李清照性格开朗,感情真挚,既钟情山水,也珍视同丈夫的爱情。屏居青州期间,赵明诚数次出游访古、搜集文物。小别轻分激发出词人的无限情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闺思”佳作。公元1120年,赵明诚被朝廷起用,赴莱州为官,只身上任,留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青州生活。夫妻长期分居,孤独愁绪常常袭来,李清照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以想象,独自一人泛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诉说自己想念丈夫,也推想丈夫正在思念自己;眉头舒展,心情刚刚平静;更加深沉的思绪又压上心头;两地之思、两情相恋是那样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对丈夫是如此,对自己的姐妹,李清照也是一往情深。
次年,李清照带着《金石录》图卷和题跋手稿,离开青州,去莱州与赵明诚团聚。赶到昌乐城时,天色已晚,又遇到下雨,便在驿馆住下。李清照虽有即将与丈夫团聚的喜悦,也有留恋青州家人的苦楚。这时,李清照在《蝶恋花》中写道: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在“屏居乡里十年”后,赵明诚出仕为官,离开青州。赵明诚、李清照在青州共同生活的前十年中,虽然在学术上有建树,夫妻感情却由亲而疏。赵明诚出仕以后,随着地位身份的升高,加之夫妻二人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李清照考虑到丈夫上任后必然会纳妾,当然这是被社会所允许的,但是作为李清照来说却不能接受,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不能接受与其他夫人共侍一夫,因此,在其后的几年中,李清照没有选择跟丈夫赵明诚一起,而是留在了青州。
李清照在青州的词作,多数是离情、相思的传统主题,但却开创了一个新天地。以往的词人如李煜、柳永等,都是以男性作家写女性生活,描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多从妇女的外貌上刻画体态、愁眉、泪眼。李清照摆脱了庸俗气味,以自己直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描写对生活、对自然的喜爱,抒发对丈夫、对亲人的真挚感情。从此,诗词这一文学载体才算真正有了严肃的、深刻的妇女内心世界的描绘。
北宋王朝后期重文轻武、积弱积贫,在金兵南下后,便很快败亡。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赵明诚母亲去世,他只身从淄州下江宁奔丧。不久,赵明诚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宁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此时,李清照单身留在青州,看着满屋的金石书画,心急如焚,最后,她只选择了比较贵重的物品南下。而剩余的十多间房屋的书卷、收藏则全部在战乱中焚为灰烬。
建炎三年,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秋天,他暴病身亡。在患难中猝然失去相依为命的丈夫,无疑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笃深,曾写有《偶成》诗,表达对亲人的思恋哀悼: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在遭受国破家亡之痛中,开始了二十余年的流亡生活。她颠沛流离,历尽磨难,所携带的金石书画也大多散失。但她始终终于对丈夫的感情,以坚韧的毅力,编辑完成赵明诚的《金石录》,付诸印行,传之后世。
此后,李清照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此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身一人,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公元1156年,李清照去世于浙江一带,时年七十岁。苦难之中,李清照怀念在青州的美好生活。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说到: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州一抔土。
故土沦亡,李清照无时不在感伤中;去洒东州一抔土中的“东州”指的就是青州,可以说李清照一生中都难以忘怀青州这片陪伴自己生活了20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