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有一段岁月,以梦为马,行于路途。不恋名利,求一份安逸,获一份淡泊。


  •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 ——《钓台 · 夜发严滩》》

  • 1fe891fd-0a31-4021-b4ff-d477964d5ad6.jpeg

  • 也许是上天成全。也许它窥见李清照如斯心事。虽则她夫妇二人是因朝廷政变,临时回到青州,但人生境况中的美好,便在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初到时,明诚尚因官场黑暗,人心叵测而深感失望。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同清照一起,为他真正的理想而努力着。人生危难时分,他庆幸自己不是一个人,感激上苍将清照留于身旁。一切诸如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记:"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 他们为书房取名为"归来堂",引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且清照的老师晁补之也曾于数年前罢官闲居,买田故缗城,自谓归来子,真可谓,"庐舍登览游息之地,一户一牖,皆欲致归去来之意。"

  • 清照再由《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自取号为"易安居士",意为"倚着南窗寄托傲然的情怀,觉得这狭小得仅能容膝的地方更使自己心安,容易满足。"

  • 难得的归隐。难得的散淡。无论时光怎样转换,清照依旧是那个渴望获得平淡流年的小女子罢了。人生路上经历了大起大落,现在,她终于可以享受一些静谧时光,可以选择自己心生向往的生活。

  • 远离了纷争,明诚与清照可以更好地收拾心情,向着他们钟爱的金石碑刻和书画文物进发。

  • 对这一段岁月,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里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 后来,收藏的书籍越来越多,清照两人就在归来堂另建一个书库大橱,将书分门别类置放,并逐一标上记号,记录在册。这样不但方便书籍的置放,在急需阅读时,也可很快就找到。她二人是极其爱惜书籍的:翻阅书籍时必定都十分小心,还曾立下规定:若谁不慎污损了书籍,就会招来另一人严苛的责备,并要求其尽量补救,下不为例。

  •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金石录〉后序〉》)

  • 1d4b8fd4-77fb-42ba-8fc3-79bc396f23b6.jpeg

  • 遇到特别喜爱的书籍,清照总想收纳房中。但他们的日子毕竟清贫,为了得到所爱,清照绞尽脑汁,从日常的三餐到穿衣,节衣缩食,身上饰物也尽量素减,以此节省更多钱财,购买喜爱的东西。若你以为他们这样辛苦节约购得文物字画金石碑刻,只是为了满足喜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明诚曾记录,"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传诸后世好古博雅之士,其必有补焉"。却原来,他们是想尽自己所能,补救文史著作的缺漏,传于后世。这在历史发展的范畴来说,实乃一件大功德。


  • 日子就这样安宁地过着。似水流年,与世无争。我相信,此时的清照,是最为欢欣的。虽然,得到青州的这段岁月,她们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倘若此生终能如此清净、闲适,亦不枉费那一场伤心。

  •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的。低到尘埃,才能锦上添花;荡到谷底,才能跃上云端;也唯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得彩虹。试想我们每个人,行走于寂寥人世,总要经历一些轰轰烈烈,才能懂得,平凡最真。就像陈奕迅歌里唱到的,"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反而,不经历大风大浪,就永远不能领悟平凡的魅力,也就不会珍惜这湖面一样澄净的岁月。

  • be1ddb04-5edf-49b1-908b-2e7a7f7d15ff.jpeg

  • 关于青州十年的屏居生活,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提到很多,每每皆是小事,却也洋溢着丝丝入扣的幸福。阅读之时,尚能透过字里行间,深切体会到她那时的欢娱。岁月风尘。烟火人间。原来人间真情,确能如此,令人眷恋。

  • 诗中所说的钓台,相传为汉代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字子陵)与是朋友,刘秀称帝后请严江做官,不料严光不为名利所动,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在浙江。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在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诗即化用此诗意。

  • 这首诗写尽头了当下朝野人士自私的丑恶姿态,亦是借此表达自己愧对的。《李清照评论》中写道,"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

  • 更是由此,可见淡薄明志的青州岁月,在清照心中的重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