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屏居青州.bmp

在青州市范公亭公园内,绿树掩映下有一名胜佳境——“归来堂”。这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而构建的一处仿宋院落。李清照(1084-1156),自号“易安居士”,祖籍济南章丘明水。其父亲李格非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母亲王氏出身书香门第。李清照幼年随父寓居汴梁,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以及聪慧敏捷、勤奋好学的秉性,为李清照后来的诗词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祖籍密州,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时,与李清照结婚,此时李清照18岁。崇宁四年十月,赵明诚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又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屏居乡里”,专心金石研究和诗词创作,共同在青州居住10年。后赵明诚出任莱、淄知州,李清照或在任所,或居青州。前后大约又是10年的时间。他们在青州东阳城建有住宅。同时,赵明诚的外公郭家也在青州。这样,他们夫妇在青州有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这里,没有了京城尔虞我诈的宦海风波,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二人在青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美好幸福的时光。他们非常羡慕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就借用《归去来兮辞》及其中的“审容膝之易安”句,将厅堂取名“归来堂”。李清照将自己的居室称为“易安室”,并自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还请人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挂在室内,赵明诚为之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


李清照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和文学家。她精于考古、鉴赏,又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不过,她主要以词作著称,而词作又以婉约见长。她的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不刻意追求雕琢、修饰,只求明白如话、直抒胸意,用语流转如珠,极富美感,被后人称之为“易安体”。除“易安居士”外,李清照还有“婉约宗主”、“正宗第一”、“李三瘦”等雅称别号。其中“李三瘦”是指李清照词作中有“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带“瘦”字的佳句,脱俗出众,千古传颂。

李清照诗词创作颇丰,但适值战乱,因而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词作仅60首,且创作年代多不可考。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分析,有20多首是屏居青州时所创作。李清照到青州不久,即作词《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来到青州,远离京城喧嚣,女词人对生活充满了喜悦和希望。春天来了,梅花乍开未开,泡一瓯春茶,与花影淡月相伴,青州的春天应当格外珍惜。事实也是如此,青州十数年,是李清照一生中生活最为安定和幸福的时期。

李清照热爱大自然,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有一首《如梦令》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词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溪亭、藕花、鸥鹭勾画出一幅缤纷绚丽的日暮湖光图,又用归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渲染出迷离动荡的愉悦氛围。在溪畔亭榭,对酒赋词,兴致勃勃,以至于流连忘返。词作淋漓尽至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钟情。

李清照性格开朗,感情真挚,既钟情山水,也珍视同丈夫的爱情。屏居青州期间,赵明诚数次出游访古、搜集文物。小别轻分激发词人的无限情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闺思”佳作。宣和二年(1120年),赵明诚被朝廷起用,赴莱州为官,只身上任,留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青州生活。夫妻长期分局,孤独愁绪常常袭来,李清照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以想象,独自一人泛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诉说自己想念丈夫,也推想丈夫正在思念自己;眉头舒展,心情刚刚平静;更加深沉的思绪又压上心头;两地之思、两情相恋是那样铭心刻骨,无法排遣。

对丈夫是如此,对自己的姐妹,李清照也是一往情深。次年,李清照带着《金石录》图卷和题跋手稿,离开青州,去莱州与赵明诚团聚。赶到昌乐县城,天色已晚,又值下雨,就在驿馆安歇。夜晚孤馆青灯,窗外潇潇夜雨,虽有即将与丈夫团聚的喜悦,也有留恋青州家人的苦楚。这时,李清照有一首写给姊妹的《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李清照在青州的词作,多数是离情、相思的传统主题,但却开创了一个新天地。以往的词人如李煜、柳永等,都是以男性作家写女性生活,描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多从妇女的外貌上刻画体态、睡容、愁眉、泪眼。李清照摆脱了庸俗气味,以自己直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描写对生活、对自然的喜爱,抒发对丈夫、对亲人的真挚感情。从此,诗词这一文学体裁才算真正有了严肃的、深刻的妇女内心世界的描绘。

李清照是有才华、有情趣、有理想的奇女子,隐居青州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李清照晚年所作《金石录后序》,无限眷念地记述了在青州的生活剪影,是饱蘸情感写就的文章。文章记载,李清照夫妇省吃俭用,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收集与整理,每每得到珍贵的书籍、字画、彝鼎之类,鉴定分析、欣赏玩味常常废寝忘食、彻夜达旦,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两人约定,每晚的金石研究要控制时间,以燃尽一支蜡烛为限度。文章还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李清照记性很好,博闻强记,与赵明诚以饮茶打赌,猜什么事在那本书几卷、几页、几行,大概每次都是李清照得赢,以至开怀大笑,茶水都泼到怀里去了!生活是这样的开心愜意,所以,李清照甘愿一辈子在青州过这样的日子。

赵明诚屏居青州期间,还专心研究金石。数年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 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于靖康元年(1126年)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赵明诚这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主要是在青州期间完成的。

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积弱积贫,金兵南下,很快败亡。靖康二年(1127年),赵明诚母亲去世,他只身从淄州南下江宁(今南京)奔丧。不久,赵明诚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宁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此时,李清照单身留在淄州,看着满屋的金石书画,心急如焚,“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只好选取贵重者,携带南下。而“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倾心所爱,多年积累,一朝化为灰烬,李清照的痛惜之情可想而知。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秋天,他暴病身亡。在患难中猝然失去相依为命的丈夫,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笃深,曾写有《偶成》诗,表达对亲人的思恋哀悼:“十五年前花月夜,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在遭受国破家亡之痛中,开始了20余年的流亡生活。他颠沛流离,冷清凄苦,历尽磨难,所携带的金石书画也大多散失。但她始终忠实于对丈夫的感情,以坚韧的毅力,编辑完成赵明诚的《金石录》,付诸印行,传之后世。

此后,李清照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此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去逝于浙江一带,时年70岁。

苦难之中,李清照是那样怀念在青州的美好生活。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说到:“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州一抔土。”故土沦亡,女词人无时不在感伤中;东州即青州,无时不在女词人的梦中!

李清照屏居青州2.png

原文标题《雪夜读史060  李清照屏居青州》                                                          (《青州通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