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jpg

金佳杰/摄

到金华旅游,我以为,第一个要去看的人文景点应该是位于城中的八咏楼,它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楼原名玄暢楼,又名元暢楼,南朝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由东阳郡太守沈约建造。沈约长于文史音律,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曾与谢眺等共创诗歌的“永明体”,为齐梁时期的文坛翘楚。鐘嵘《诗品》评他的诗的风格“长于清怨”,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为最。当时,他从副宰相贬为东阳太守,心情自然郁闷,每每登楼,总会感慨:“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岁幕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风衣鹤,晨征听晓鸿。”诗中多描述他的悲凉心境句。沈约曾写《登玄暢楼》,因诗兴未尽,将其扩展到八首,谓《八咏》,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唐代时,为纪念沈约的《八咏》,将元畅楼改名为八咏楼,从此,八咏楼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吟诗之处。

八咏楼因沈约而命名,但是,一提八咏楼,至宋以后,许多人却首先会想到李清照。

公元1127年,金兵一举攻破北宋皇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去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皇亲国戚等数千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也即钦宗的弟弟赵构,在河南应天府即位,改号“建炎”。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的一路追击下,仓惶南逃,从河南逃到江苏,又逃到浙江,最后在杭州定都,建立了南宋王朝。当时,跟着赵构南逃的大批难民中就有著名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辗转流离,餐风露宿,赵明诚于1129年八月病逝,只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带出来的十五车书、字画、金石,基本失散。1134年十月,李清照来到金华,投靠任婺州太守的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李清照曾在《打马图经序》中这样叙述过自己那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泝流,舌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她在金华住了好几年,在这里写诗、续写她和丈夫合作的《金石录》。

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因不堪孤独,曾嫁给了张汝舟。此人其实是因李清照的词名和想得到她的文物而结婚。婚后真相毕露,李清照识破了他的目的,他就恼羞成怒,大打出手。李清照执意要和他离婚。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要离婚是不可能的,李清照只得以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犯欺君之罪告了官。按宋代法律,妻告夫要判三年,这场官司判张汝舟发配柳州,李清照入狱,婚约才算解除。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的牢就释放回家。为了解除一场婚约,闹出如此大的动静,也许是当时轰动京城的大事件,这要多大的勇气啊!多少女人碰到这样的事,都是忍气吞声过一辈子,而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惜毁誉为世人垢也要做一个自由正直的人,多么独立特行的奇女子啊!秦桧的夫人是李清照二舅的女儿,但她与他们概不来往,即使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不去求这个表姐。

李清照在金华时,曾写过好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打马赋》、《武陵春》、《题八咏楼》、《打马图序》等。

“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徒。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打马赋》中句)

《打马赋》写于绍兴四年,是李清照惟一的一首赋,是一篇历史上不多见的有关游戏博弈的精美骈文。何谓打马?打马,又称打马格,是宋朝很流行的一种游戏,以棋子博得输赢,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游戏。李清照“性喜博”,“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李清照在金华卜居的那几年,是她逃难生活中最安定的几年,“乍释舟楫而间轩窗,意颇适然”,她常常白天泛舟双溪,夜晚以玩打马来打发漫漫长夜,“更长烛明,奈何良夜何?于是博弈之事讲矣。”,她喜欢打马,并进行研究,自编如何玩打马的《打马图经》。但是,她虽然像如今的电脑游戏迷一样“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地玩打马,却不曾玩物丧志,始终牢记国恨家仇,在《打马赋》中,她把棋盘比喻为战场,把打马喻为抗金,写出千军万马对垒之势,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游戏写出了大境界。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当时,李清照投奔李擢,住在金华酒坊巷陈氏第,离八咏楼很近,李清照经常去登楼。想像一下,八百八十年前的一个清晨或者黄昏,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女子独自登上八咏楼,四周荒草萋萋,江天寂寥,会是怎样一幅凄清的画面!望千里江山破碎,李清照不禁万分感慨。“江山留于后人愁”,不说自己愁,那一个愁字更加了得。李清照的诗在南渡后一改当年的小清新和浅斟低唱,虽仍属婉约派,却多了沉郁豪迈之气。《题八咏楼》不带一丝脂粉气,用豪迈的气魄表达了她忧国忧民忧江山的爱国情怀,成为真正的千古绝唱。这首诗,给八咏楼增加了历史的厚度和重量,更提升了它的知名度。由此也解答了为什么一提八咏楼,我们首先会想到李清照。文学如果与国家、人类的命运相连,远比只叙个人情愫的作品能让人牢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友人家麟的陪同下去登八咏楼。那一天,却是铁将军把门,管门的老头丝毫不肯通融,我们只好望楼兴叹。以后几次去金华,都是匆匆来去,也没机会登八咏楼,很为遗憾。

今年五月十日,《钱江晚报》和金华旅游局联合举办了“千古风流城金华寻春”旅游体验活动,我和老汪有幸被邀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参加体验活动。在金华的两天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有人文有风光有美食有浙中绿道骑车,我们两个老人混迹在年轻人群中,快乐得简直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这一次,我总算如愿以偿登上了八咏楼。八咏楼位于金华城区东南,是一座坐北朝南,歇山屋顶式的重檐楼阁,它面临金华的母亲河婺江,像一位历史巨人屹立在几十米高的石砌台基上。登楼远眺,高楼林立,树木蓊郁,将远处的江面遮蔽,看不见李清照在时的双溪景致,当然更没有了那一份愁情。

八咏楼从南朝建楼至今,几毁几建。1187年进行扩建;1312年楼毁于火;1372年又重造,后又毁;1573年又重建,现在的八咏楼是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重建的,1984年又进行了大修。楼前有一碑石凿着道光三十年重建宝婺观八咏楼记,觉得写得不错,其中有一句印象深刻:“至明燹于兵火,将谓天欲负斯楼也,孰意楼可没,咏总难没。”是呀,多少的历史沧桑,此楼已非彼楼,这实在已不重要,因为那千古咏叹已深刻于人们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