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2010年9月7日)8月底9月初,应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心之约,到金华讲了一次课。金华以出火腿出名,但我此无兴趣。到达金华那天晚上,在席间高玉教授建议我去金华双溪看看。我当时没有反应过来,高老师就朗读了李清照的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他说:我说的“双溪”就在金华城内。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吗?北宋过度到南宋之时,李清照真的是遭遇到家国两重的灾难,先是与她感情极好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又发生靖康之变,宋朝不得不迁都临安,大批官员、士人都不得不南迁度日,杭州、金华一带更聚集了大批从北方迁过来的各类人员。因此,金华作为浙江腹地是南宋士人汇聚的地方之一,李清照这时也住在金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我大学期间读过的词中感觉最好的词之一。这首词无疑是写国破家亡之愁的,但词的语言极为明白简洁自然,不故作高深,却又诗意盎然。不是真词人达不到这种境界。李清照《武陵春》词的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用“移情”方法写成,更是千古名句,恐怕只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与它媲美了。我听高老师一说,立刻把我的精气神儿提起来了,连忙说:这个地方,我要去,我要去。 

        第二天上午,浙江师大人文学院刘老师和赖老师陪我出游。很快就到了流经金华市区的婺江。在一座据说是元代留下来的桥边,我顺着赖老师的手的指向,看到了李清照曾想去泛舟游览的风光秀丽的“双溪”。原来婺江由两条江汇合而成:一是义乌江(南面),二是武义江(北面)。两江合流就是婺江了。在两江会合处有一片三角洲,叫燕尾洲,那是一块绿地,上面有茂密的树林和灌木。我是靠在北面的武义江岸的公园远望“双溪”洲头的。但那天天气不好,雾蒙蒙,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洲头和已经污染的江水。我拍了几张照片,看来都不能还原出李清照词里的景象,不免有些丧气。后来只好在公园里面漫步,看见一些做操打太极拳的人,只可惜他们都不是发愁的“李清照”。幸运的是再往公园深处走,竟然看到了齐梁时期的文坛领袖沈约的雕像,原来这位以发现汉语四声出名的沈约(四声的发现,不止沈约一人,是沈约与他周围的一些文人共同发现的),当时也曾在这一带做过太守。更有意思的是,他曾在这里写下了八首诗,后人为纪念他,建了气压江城十三州的“八咏楼”。这“八咏楼”现在经过修整,也屹立江边,里面除了陈列沈约的八首诗的书法之外,还建有一尊李清照的现代雕像。我当时觉得很亲切,连忙为“她”拍了照,觉得也不枉此行了。我们随后登到楼的最高处去眺望,因树木太高挡住视线,或者重建时向后移动,距离婺江太远,已经不能看到“双溪”了。傍晚,我们再次来到“双溪”的南面,在婺江边上的楼上“吃茶”。我看到双溪的洲头,再次举起了相机,结果还是很难复制“双溪”的真面目了。遗憾之情不免又再次从吟诵那“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诗句中去发泄了。 
        我有一位韩国朋友许世旭教授。他是在台湾学习中国文学的。他还是一位诗人。他每次来到中国都要只身到中国古代诗人作家活动过的地方去参观。李白、杜甫等诗人活动过的地方,遗留下的遗迹,他都十分珍视,都要辛苦跑去考察一番,以加深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作为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性积累。外国人况且如此爱惜我们中国诗人留下的足迹,我们自己是否更应该珍视它呢?像对“双溪”的保护,首先就要从治理双溪的江水做起吧! 

20109793755881.jpg

远处的那个灰蒙蒙的小洲就是当年的“双溪”。

2010979406959.jpg

这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到的“双溪”,那个人划的小船是否与“蚱蜢舟”相似?

2010979425772-2.jpg

这是双溪公园,背后的桥据说是元代的建筑,现在还在使用。

20109794343834-2.jpg

“八咏楼”里可能是古代留下的古迹了。

20109794522366-2.jpg

八咏楼外观

20109794619834.jpg

八咏楼内李清照的现代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