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照画院1.jpg

清照画院2.jpg

衢州博物馆所珍藏的《金石录》善本,为清顺治七年(1650)济南谢世箕刻本。

  • 【文缘】

  •    衢州博物馆珍藏有《金石录》善本

  •   《金石录》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著录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毕生搜集的两千卷金石碑刻,时间跨度起于上古三代迄于隋唐五代,内容涵盖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所有著录考订精核,跋尾评论五百余条皆独具卓识。

  •   衢州博物馆所珍藏的《金石录》善本,为清顺治七年(1650)济南谢世箕刻本。该藏本共三十卷四册,正文有格,半页九行,满行二十一字(字径0.9厘米),字体颀秀,笔画严整;宣纸印制,四周单边白口,版心单鱼尾,上部注“金石录跋(序、目录、后序)”或“金石录”书名,中部注卷数,下部注页码;书中加印的“汪氏家藏”、“志庄读”等三枚印章,朱白各有,色泽如鲜。

  •   据藏品档案记载,是书于1961年5月7日由常山县文化馆上交衢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76年被鉴定为善本书,1997年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与“四库全书”著录的《金石录》相比,除赵明诚自序和李清照后序相同之外,此书还多了五篇跋(序),分别是谢世箕跋、冯达道序、河间刘跂后序(北宋政和七年)、谢世箕后序、谢启光后序,为研究《金石录》的流传情况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宝贵史料。

  •   藏本所收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跌宕遭际和文物聚散离欢,奇文可赏。文中所记夫妻两人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共治金石之学的情景,常为后人景仰与羡艳。

  •   新婚之后,赵明诚做太学生时,“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赵出仕后,“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为了一幅时值二十万钱的《牡丹图》,“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因朝廷“元祐党争”影响,两人屏居乡里十年,“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   通读全序可知,李清照不仅一开始就参与了古物珍籍的收集、整理和考辨工作,而且在靖康国乱中一直冒着生命的危险与书稿及文物共度维艰,在赵明诚逝后,又毅然继起先夫未竟之业,最终得以完成全书并上表于朝、流传于世。鉴此,后人大多认为《金石录》乃赵李合璧之著。窃以为,李氏对书稿的保全之功最大!如果没有李氏“爱惜如护头目”的保全精神,《金石录》恐怕早已灰飞烟灭了。

  •   济南谢氏刻本《金石录》,距今已有360年,对古籍善本而言,时间不算太长,但它在《金石录》的版本传承中还是有颇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纪晓岚等“四库全书”总纂官,在乾隆四十一年(1777)十月撰写的《金石录》“提要”中指出:“近日所传,惟焦竑从秘府抄出本、文嘉从宋刻影抄本、昆山叶氏本、闽中徐氏本、济南谢氏重刻本,又有长洲何焯、钱塘丁敬诸校本,差为完善。”

  •   据现代目录学家研究:《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可见“济南谢氏重刻本”与南宋古刻本之间已经延脱四百余年,由此亦卓显其重要的传承地位。

  •   乾隆年间,大清帝国皇帝诏告天下,要征集四海之内的珍籍古本以集大成。那个时候,纪、陆等饱学之士就遗憾地发现,《金石录》的南宋刻本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形了,只好把当时流传的扬州刻本辑入“四库”。但历史竟然慷慨地为《金石录》创造了一个世人无法想象的奇迹:1951年夏,赵世暹从二角钱一斤的故纸堆里买到一部南宋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并将此国宝请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转献国家。

  •   2006年夏天,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上,这部充满着传奇色彩、凝聚着赵李夫妇思想精髓的《金石录》,再次惊羡世人。

  •   我们已经难以知晓当年郑振铎如获至宝时的激动与感奋了,我们可以知道先生是特别推崇李清照的,他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   一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却能在无数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一位只有七八十篇作品留世的词人,却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因此,李清照和李清照的词,必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也因此,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李清照”。

  •   今天,当我们从时空坐标中去追寻李清照的身影,感觉很远:两宋风云遥逾千年,太空水星何岂万里!但每每赏阅其诗赋词章,却常感灵犀相通、神韵互畅。对于衢州,因为在“后序”中所写的那一个如她生命轨迹般纵横交错的“衢”字,因为馆藏的那一函永远寄托着她生命温度的“金”书,我们总是感到倍加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