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 ——《题八咏楼》

  • 上面这首诗,在金华、衢州等地可谓是脍炙人口,堪称金华第一名诗。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出自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下称李易安)之手。

  • 令人诧异的是,明清两代金华官方认定这首诗的作者,根本不是李易安,而是另有其人——南宋第一个状元李易。

  • 需要廓清的是,这人叫李易,比李易安(李清照)少了一个字。

  • d62a6059252dd42a1d2da98fe8b2ceb0c9eab879.jpeg

  • 八咏楼夜景 杜羽丰 摄

  • 明清两朝官方均确认作者是李易

  • 在明朝万历《金华府志》二十四卷《古迹》中,有“八咏楼”条目。(如图)

  • “八咏楼,在府学西。齐隆昌初,太守沈约建,名玄畅楼,有八咏诗。宋至道间,知州冯伉易今名。景祐三年,知州林洙重建。近改为星君楼之玉皇阁。道士移其匾八咏门城楼上。”

  • 条目中还录有两首唐诗两首宋诗。四首诗中,前面三首皆录四句,惟有最后一首仅录两句。“李易诗: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 根据明朝万历《金华府志》记载,该府志是在上级指导下,由知府牵头,有专人抄录、校对。甚至是谁抄录的,名字写在每一页的边上。明朝的生产承包责任制非常到位。

  • 纵观全书,几乎没有发现一处修改涂抹,清清爽爽。

  • 由此可见,李易这个人的出现,应该不是笔误,或者把“李易安”的名字漏掉了一个字。

  • 03087bf40ad162d91fc4e5cde0563ce98b13cd4d.jpeg

  • 明朝《万历金华府志》

  • 再查清朝康熙《金华府志》,也是人工抄录的。在二十四卷《古迹》中,有“八咏楼”条目,条目中所述,与万历府志一模一样。

  • 府志的抄录者和校对者,都是金华府高学历的人(生员等),如果有这么大的纰漏,肯定会有所发现。

  • 查清朝《光绪金华县志》,“八咏楼”条目并未录入此诗。该条目录入多首历代名人题咏,宋朝仅选了吕祖谦和谢翱的诗作,李易和李易安都没入选。该条目还耗了不少文字证明,早在唐朝时已经把玄畅楼改名为八咏楼,而非宋朝。

  • d6ca7bcb0a46f21f94f8f94105adfe650d33ae67.jpeg

  • 清朝《康熙金华府志》

  • 关于金华府志,最早是南朝的《东阳记》,宋朝洪遵主编的《东阳志》,元朝瞻思主编的《东阳续志》,明朝成化周宗智主编的《金华府志》(20卷)。前三本,已经毁于历史长河。

  • 明朝成化《金华府志》今存。里面有八咏楼条目,未附诗词。在艺文卷中,收录两首关于八咏楼的诗词。一是南朝沈约的《八咏诗》,一是宋朝王柏的《题八咏楼》。

  • 查阅清朝文渊阁本《钦定四库全书》,有《两宋名贤小集卷》,里面收录了李易和李易安的诗词,可惜均未能找到这首诗。

  • 再查阅《大明一统志》。该书是皇帝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序言,成书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里也收录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注明作者是李易。

  • 4a36acaf2edda3cc9442835eec60ac04203f92bd.jpeg

  • 南宋第一个状元李易,来过金华题咏过八咏楼

  • 《两宋名贤小集》的编者是南宋陈思(生卒年未详),临安(杭州)人。约生活在宋理宗时代(1225—1264),曾做过小官,后在都城临安棚北大街开设书肆,开始编书、刻书、售书和藏书。他编辑的《两宋名贤小集》,收录了两宋著名文人作品。虽然此书没有收录金华第一名诗《题八咏楼》,但是在李易的作品里,却收录了一首《题沈休文八咏楼》。

  • 诗人不见旧楼空,只见溪山与昔同。望处地宽闲白昼,坐来天阔剩清风。

  • 六朝遗恨沉衰草,八咏雄篇丽彩虹。何待吟哦廋消骨,踅来佳赏自无穷。

  • 李易(?—1142),字顺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殿试中,列为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李易早年即有文名,豪爽自任,不拘细行。历官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直秘阁,后出知扬州,官至敷文阁待制,与吕溱、王昂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三魁”。

  • fc1f4134970a304ea49d21a03d413283c8175cb8.jpeg

  • 现存最早提及李易安所作,是南宋的私人文献《方舆胜览》

  • 现存最早出现《题八咏楼》作者是李易安的说法,是在宋朝祝穆(?~1255年)的《方舆胜览》一书里。此书收录的是全诗4句,没有诗名。

  • 这个祝穆不简单。他是江西省婺源县人,因少年丧父,曾到江西建阳,后又去了福建。他的爷爷是朱熹的亲舅舅,因此祝穆与其弟一起随朱熹到建阳云谷晦庵就读。后被荐为迪功郎。晚年卜居建阳县麻沙水南,名其庐"南溪樟隐"。专心收集郡志、野史等,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

  • 《方舆胜览》主要记载了南宋时期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大概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

  • 《方舆胜览》内容,根据前言所述,可以肯定都是抄来的。那么这首《题八咏楼》,祝穆又是抄自何处呢?无处查证,未解之谜。

  • 李易安(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和李易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现在流行李清照曾经避乱住在金华一年多时间这个说法。不过,在李易安众多诗文中并未明确提及金华。查阅宋朝诸多有关李易安的文章,也没有提及暂住金华一事。至于那首《武陵春》,也因而没法证明写于金华。三江交汇的景观,浙江大地可谓是遍地都有。就是“八咏楼”,嘉兴、绍兴古代都有兴建。

  • 21a4462309f790527c6ca6b3fc7a42cf7acbd558.jpeg

  • 八咏楼夜景 杜羽丰 摄

  • 有人质疑:这是一首好事者的拼凑之诗

  • 有人质疑此诗乃拼凑之作,因为前两句和后两句意境截然相反。前两句,笔调轻灵潇洒,好像要追随陶渊明去了。后两句,则又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片豪迈之情。

  •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liú)(852年-932年)称吴越王时,兰溪人贯休和尚投诗《献钱尚父》相贺。该诗里有名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很多人认为《题八咏楼》的后两句明显借鉴了这首诗。

  • 经考证,五代十国时候,吴越国王钱镠的家底,究竟有多少个州,一直存在各种争议。有11、12、14、15等多个说法。听听都有道理,分析个个不稳。吴越立国。历时72年,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 有人提出,时隔近200年后,一个诗人会不会再去提本身就存在争议的“吴越国十四州”这个概念?纵观宋朝以后历代题咏八咏楼的几十首诗歌,除此之外,再无人提及“十四州”。另外诗句中的“南国”这个词,也很诡异。浙江一带,自古以来,都称为江南。“红豆生南国”,说的两广一带。

  • 有人大胆质疑,会不会李易安和李易都没写过这首诗,而是有好事者假托名人杜撰,导致引发了这么一段公案。

  • 一切成谜。

(本文得到金华市志办大力帮助,并得到读者胡铭泽指导,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