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她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有着婉约“词宗”的称号,更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这样一个大才女,早年和晚年的词风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造成这个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靖康之耻”。

宋朝在靖康之难前一直都是读书人的天堂,而李清照就出生在一个读书世家。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科举出身,不仅官位不低,还是苏轼弟子;母亲王氏是知书达理之人;李清照和夫婿赵明诚更是伉俪情深,情投意合。

她日子过得简单又满足,这就体现在他笔下的词清新、悠闲、质朴,还有就是表达夫妻间离别相思之情。

“靖康之难”所带来的是家国沦丧,李清照不得不拖家带口的南下逃难,这期间丈夫赵明诚病故,自己也疾病缠身,再加上朝廷不思进取,所以李清照所作词多为凄凉、低沉之音,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哀愁与孤独之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首李清照晚年经典之作,去感受她彼时内心无法排解的愁苦。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这首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天命之年的李清照已经南渡逃难十多年了。数十年来,她身体和内心都深受折磨,先是远离故土,流亡异乡,再是途中丈夫的离世,并且曾同丈夫一起收集的金石字画也消失殆尽,她一度将归黄泉,连棺材都准备了,但还是靠着坚强信念的撑下来了,却被不法之人盯着了。

一个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的男人出现在她生命里,他彬彬有礼,伪装得很好,对李清照关怀备至。

这让困境中的李清照感受到了无比温暖,李清照也被他感动,二人最终在媒人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撕掉伪装,露出了卑鄙无耻的嘴脸。他先是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李清照的拒绝又得知李清照的金石珍宝所剩无几时,就对李清照冷眼相对,恶语相向,后来竟然是拳脚相加。

受此屈辱,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向官府提起诉讼张汝舟骗婚,即使这样做自己也会受到责罚,但打定主意必须离婚,最后诉讼成功,自己也要受牢狱之苦。

好在亲友的上下打点,她只在狱中待了9天就被释放,但这段经历却给她悲痛的内心又添了一道深深的疤痕,时不时会让她痛不欲生。

又一年暮春,在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出去赏春游玩时,李清照想起无忧的少年时光和婚后的美满生活,在对比如今这悲惨凄凉的遭遇,写下了这首伤心之作。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风停了下来,可枝头的花已经被风全部吹落而归于尘土,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日头已经升得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写自己眼前之景,也是千古名句。作者借笔下一派风吹花落的暮春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但却没有正面描写雨横风狂的场景,而是直接写风停之后的画面。

枝头美丽的花朵被这“风”摧残,那就是自己的化身,因为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已过,如今也只是那漂泊无定,备受摧残挥之不去的愁苦,所以日头已高,但还是不愿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年年岁岁景物依旧,却人事已变,那些美好的事情再也找不回来了,想要倾诉自己的内心万分感慨,还没想好怎么表达,眼泪就先流下来。

这两句李清照直抒胸臆,来感叹物是人非。前面我们介绍了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前后反差太大了,所以每每想起,万般苦楚齐涌心头,但此时孤独一人,想倾诉都找不到对象,只能化成那无声的眼泪倾泻而下。

词的上片简单直白的四句,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忧愁不已的才女形象,所以他想改变一下这种心情,所以下阕“闻说、也拟、只恐”就表达了李清照跌宕起伏的心情。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听说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美景如画,很适合散心,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观赏美景应能排遣内心悲苦。

李清照的词中有很多描写泛舟之事,毕竟他曾经也是爱好游玩之人,比如《如梦令》中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到可以游玩,心中自有一丝喜悦,但马上又想到今时不同往日,前面还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所以心情一下就低落了。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就是担心,内心忧愁太多了,那双溪单薄的小船根本载不动那重愁。

这两句词是千古名句,写得非常有新意,愁本是抽象之物,看不见、摸不着。他却巧妙的将愁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并且拿轻舟载不动愁来表现内心之愁,真是贴切。

那李清照内心究竟愁什么?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悲惨人生经历。

有句话叫“往事已矣,来者可追。”试问,谁又能做到真正的已矣,又能真正的可追来者?


读完李清照的这首词,您是否也有所感怀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