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李清照酴酉糜春去图照 丁育民 供稿
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李清照是一座绕不过去且无不仰视的奇峰。步履在两宋之间动荡年代的李清照,是一位才华杰出的一代词宗。然而,她又是一位经历坎坷极具争议的非凡女子。千年以来,我国研究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的学者如云,著作极丰。为我们了解这位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女词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知识。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李清照与古池阳这一特定的地点和时空中,有关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联系她连遭夫君暴亡、晚年再嫁、百日离异的人生悲剧作深入、具体的考证和探讨,竟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李清照坎坷人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新的史料和新的线索,以正某些差误,以补研究中这一时段的空白。
也许,因为我长期工作、生活在池州(古时又称“池阳郡”),所以对这座古老而灵秀的地方总怀有一种执著的关注。两宋时代,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的晚年,在战乱颠沛流亡中,曾两度涉足池阳。池州人以此而荣,且津津乐道。然而,殊不知李清照与池阳有关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偏偏与她在病中连续发生的夫君暴亡、晚年再嫁、百日离异、九天牢狱的人生悲剧有着某些牵连。
正因为女词人李清照与池阳有了这一段含悲的因缘,我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沿着时光的隧道,走进古老的池阳,寻找她苦难的行踪,探考她发生在晚年病痛中的悲剧人生。
何时何因 涉足池阳?
自古以来,人们讲起李清照,总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有景仰,有感叹,有褒有贬,褒贬不一,竟有天壤之别。
褒者,是她独树一帜千古流芳的旷世杰作。虽说她流传至今的清丽动人的作品,仅存50余首词、10余首诗、8篇文章,如此而已。比起李白、杜甫这些著作等身的大家,简直少得可怜。然而,她的这些作品确是光耀千年的不朽精品。她的词被誉为“易安体”;她杰出的才华,被尊为“婉约词宗”,曾倾倒了古今多少心高气傲的男子汉诗词大师们。公元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竟用这位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的芳名,命名水星上的一座奇峰①。于是,“李清照”这个名字,与日月同辉,照耀世界!
贬者,则由于她晚年再嫁、百日离异而产生的千古遗恨。果真应了“红颜薄命”这句老话。
那么,李清照究竟在何时、原何因来到池阳的呢?还得由“易安难安”的坎坷人生从头道来……
夹在新旧党争中颠簸
李清照,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享年七十三岁②。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中书省正六品,系追随苏轼的“保守派”、旧党人物。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甫③)结为伉俪。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季子,以父荫,历任州郡地方官,是位著名的金石鉴赏家、收藏家。赵挺之系改革派王安石变法集团中重要的新党人物。由此可见,李清照的父亲是旧党要员,公公又是新党头目。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夹在新旧党争之中,遭受颠簸沉浮是不可避免的了。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打入“奸党”“元祐党人”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李清照被迫离开了御赐宅第汴京(东京,即汴梁,今河南开封)府司巷,回明水老家栖身④,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大观元年(1107)三月,公公赵挺之被罢官后5天去世,死后3日,丈夫赵明诚和他两个哥哥存诚、思诚,一起被捕入狱。七月获释,一齐被赶回老家青州。李清照又随夫“屏居”(隐居,或称闲居,但不许做官)青州十年之久⑤。政和元年(1111)初,朝廷为赵挺之平反,一年之内,三个儿子相继官复原职。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破东京,史称“靖康之变”。翌年(靖康二年)四月,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俘,与宗室、后妃、辅臣、乐工、工匠等数千人和大量珍贵财物被劫,汴京洗劫一空,北宋亡。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皇位,称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建立南宋王朝。这年(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七月⑥,复起直龙图阁赵明诚受诏出守江宁(建炎三年五月八日,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今南京),兼任江东经制副使。七月议定,八月上任⑦。谁知这里竟成为赵明诚人生中致命的一个坎子,自然也必将影响到作为江宁“第一夫人”李清照的命运。
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蒙羞千古的“缒城宵遁”
南宋建炎三年(1129),早春二月,赵明诚刚刚接到调任湖州知州的诏令。这时,御营统制官王亦率京都御营军队驻扎江宁。王亦的官职虽低于直龙图阁、江宁知州兼江东经制副使赵明诚,但御营统制的军队直属朝廷,不归江宁府管辖。王亦利用赵明诚调任湖州的交接之机,在江宁谋变,以夜间纵火为号,起兵谋反。这事让江东转运副使、直徽猷阁李漠得知。李漠急向赵明诚告密。哪知赵明诚认为自己已经调离江宁,此事与己无关。李漠见赵明诚对这样十万火急的军情不予理睬,就果断地采取单独行动,组织平叛,使王亦阴谋失败,伧惶斫开南门逃跑。拂晓,李漠匆匆跑去向赵明诚报告平叛详情,哪知赵明诚与江宁府通判毋丘峰、观察推官汤允恭三位州府首长,竟在夜间,趁兵乱之机,从城墙上吊下绳索,弃城逃命去了。这就是史称“缒城宵遁”之劣迹。⑧
三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毋、汤二人各降二级官衔。这样,赵明诚江宁没法待了,湖州也去不成了!怎么办?前思后想,“是非之地不可留”,“三十六计走为上”。举家出走,暂避风头。朝中之事,由两个复官后的兄长出面走走关系,通通关节。于是,与夫人李清照雇了一艘大船,带上家中的几个老仆和旧部,载上从青州带来的十五车大小几十箱珍贵古董文物,匆匆离开了京都建康。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以下引述,简称《后序》),是最详细介绍她与丈夫赵明诚一生经历的信史资料。文中记载了赵明诚罢官后,夫妻乘船西行的经历:
己酉春(建炎三年)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今当涂一带),将卜居赣水上(准备到江西赣江之滨安家定居)。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遂暂时安家在池阳城),独赴召(自己独自一人赴京面圣)。
这是李清照第一次来到池阳。池阳有幸,与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结下了历史之缘。
生离死别 泪洒池阳
初到池阳
江南五月,初夏风和,万花似锦,鸟语花香。李清照一家乘船,从江宁溯江而上,经当涂、芜湖,到达山清水秀的池阳。
赵明诚和李清照到池阳,并非盲目而来。他在池阳并非举目无亲,曾有几个熟人。赵明诚作为京都太守,在州郡地方官吏中自然名声显赫。因此,他在池阳至少有三个同朝为官的熟人。
一个是,池阳郡守刘子羽(字彦修),福建崇安人,资政殿学士刘韐之子,宣和末,韐守真定,金人入寇,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韐死于“靖康之难”。刘子羽建炎三年知池州⑧。这个刘知州,是赵明诚携家来池阳,并决定在池阳安家的重要关系;
另一个是,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人,时任江东宣抚使,守池州及太平。“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金兵)真定军张遇陷池州,知州滕祐弃城逃亡。制置使刘光世讨张遇于池州。”⑨也许刘光世与知州刘子羽一样,也是赵明诚来到池阳安顿定居的重要关系;
再一个是,驻劄御前亲军都统制程全。刘光世和程全二人的官衔,都在知州刘子羽之下,但他们的部队都直属朝廷,“都受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江宁)的杜充节制。”⑩
李清照一家所乘的舟船,溯长江而上,抵池阳,入内江,从城北清溪镇(今下清溪)沿清溪河而上,直达古老的池阳郡府城南通远门外桃花渡,那里古时有一座浮桥,名叫“济川桥”(明代水毁,建石桥,改名“通济桥”,俗称“南门大桥”)。李清照来时,浮桥北岸东侧,有一个府城最大的水运码头,俗呼“南门水埠头”⑾。在这里,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受到了池阳知州刘子羽一班人的迎接。当时赵明诚在朝廷也是很有名望的人物。在官场上,他是京都府衙首长,非同一般;在金石学术上,又名闻朝野;加之夫人李清照诗词独倡一家,“文章落纸,人争传之”⑿,饮誉文坛。这些当时都使他夫妻俩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再加这次举家来到池阳,满载珍贵文物,更是引人注目。于是,李清照夫妇的到来,一时轰动了古老的池阳城。
古时池阳城南通远门外桃花渡,宋时有浮桥,名“济川桥”。明代水毁,建石桥,改名“通济桥”,俗称“南门大桥”。桥侧有“南门水埠头”(码头)。现桥、渡、码头均已不存,已成南门大转盘陆路交通枢纽。图为桥侧桃花渡畔古“南门水埠头”风貌。
码头送别
赵明诚、李清照一家来到池阳,受到池阳州官刘子羽的礼遇。刘说外面到处兵荒马乱的,热情挽留他们在池阳城内安家住下来。李清照见池阳古城古色古香,江南水乡,风光雅丽,且民风纯朴,与外地相比,显得多了几分安逸,欣然赞同,暂居池阳。不几日,大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刘子羽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明诚的住处报喜,送来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
算来,从二月罢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仅仅三个月,就官复原职,怎不令赵明诚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个中原委,唯赵明诚和李清照心知肚明。据后人猜度,认为他俩有几个在朝中为官的亲人起了作用:明诚的两个妹婿,一个兵部侍郎李擢,另一个礼部员外郎傅察;还有一个是清照同父异母的小弟任敕局删定官的李迒。他们所任都是朝中要职,系“皇帝身边的人”。还有明诚的两位兄长存诚和思诚,分别担任广州和泉州的要职,都属封疆大吏。因此,笔者认为,此说颇有几分道理。
按照朝廷的惯例,赵明诚在接到皇上的任职诏令后,应立即进京“过阙上殿”,晋见高宗皇帝,面受圣谕。根据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说是绝处逢生,深感皇恩浩荡,感恩不尽,定然是要立马进京,例行召对。于是,他重托刘知州照应家眷和所带文物家产,并决定将家暂时安顿在池阳郡府附近,自己骑着郡守刘子羽提供的马匹,单身从陆路官道赶往京都。
古历六月十三日那天,夏日炎炎,李清照差人将船上几十箱尚未启封的装有文物、家具,运往住处。赵明诚等不及家里东西搬运安顿好,就已经牵着马匹,带着行囊,在南门码头上,与仍在船上收捡东西的李清照告别。李清照事后在《后序》中,有赵明诚在池阳城南桃花渡南门水埠头,与夫人李清照匆匆分别时的精彩记载,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段非常生动、十分感人的亲历追述: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李清照这段以第一人称的文字,活脱脱描绘出了她与夫君赵明诚在池阳南门水埠头分别的情景:在(建炎三年)古历六月十三日那天,考虑到当时载着这么多珍贵金石文物从水路走已不安全,时间又慢,明诚急于赴京面圣,以表感恩之情。就不能像来的时候那样乘舟缓缓而行了。明诚将简单的行囊从船上搬上岸,放到马背上,弃舟骑马。临行前,我在船上依依不舍地望着他坐在池阳南门桃花渡水埠头上的样子。只见他身穿棉麻混织的夏衣,头上扎着汗巾,露出宽阔净亮的前额,显得十分潇洒。神情如虎,双目明亮,灼灼射人,深情地望着船舱里,与我告别。在这兵荒马乱南宋小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我将与丈夫突然在异乡分别,留下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古董,千斤重担落在了我一个女人的肩上,既难过,又恐慌。如何安排呢?希望明诚临行有个交待。于是,对他喊道:“如果你走后,池阳城里发生了危急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明诚站立在池阳南门码头上,远远地用手比划着回答:“你就随大流,跟众人逃吧。如果真正情况危急,万不得已时,你就先扔掉那些笨重的家具;再不行,就甩掉衣服被褥之类东西;还不行的话,你就丢掉那些书籍、书画卷轴;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最后你就扔掉那些古董器皿吧!唯独只有祖宗灵牌等宗室礼器,你一定要以生命保护,一定要亲自把这些珍贵的礼器牢牢抱在怀里,誓死与这些传家之宝共存亡。你千万千万不可忘记了!”说罢,他遂策马飞驰而去,再没有回头。
赵明诚在岸上千叮咛万嘱咐,船舱里李清照含泪连声应诺,池阳城南门桃花渡水埠头留下了一幅千古流传的“李易安码头送夫”的情景。
悲泣建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七月底,李清照在池阳送别夫君赵明诚赴京面圣才一个多月,池阳郡守刘子羽匆匆送来了丈夫病卧建康的告急家书。
李清照见信,得知明诚冒着酷暑,一路之上,鞍马劳顿,中暑染疫,病卧京都,大惊失色,万分焦急。她在《后序》中追述当时的心情。曰: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
李清照深知丈夫性子急。去京都时,就怀着罢官不久又得圣恩的感恩之情,所以才冒着酷暑,日夜兼程,劳累过度,感染疟疾,病倒在帝王行宫所在的京都建康。李清照又懂医道,知道疟疾这种恶病,发作时全身忽冷忽热,颤抖不止,齿寒作响,痛苦万分。明诚如何耐得住这般折磨,必定会服用大量退烧的寒性药物,就容易患痢疾恶病。这样两病并发,寒热交加,生命就危在旦夕了!李清照愈想愈可怕、越想越焦急。在知州刘子羽的关照帮助下,留下两名跟随明诚多年的老部下,看管留存在池阳城里临时住宅里的文物古董。自己带着贴身老仆人,连夜乘轻舟启程,顺江而下,一天一夜航行三百里水路,直驰建康。
丈夫暴病,来得太突然了,犹如五雷轰顶。原以为夫君奉旨面圣,领取诏命,很快就会返回池阳,带着她一道同往湖州赴任。哪知池阳,竟成为他们夫妻生离死别的地方,成为她命运走向下坡的一个可怕的转折!
待李清照赶到建康,见到病危中的赵明诚时,果不出所料,他服用了大量的去热的寒性中草草药,不仅疟疾没得到控制,又患上了可怕的痢疾,腹泻不止,病上加病,病入膏肓。这时,已是回天无术了!她在《后序》中记述道:
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
李清照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又不忍心问奄奄一息的赵明诚临终遗嘱,对后事的安排。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那天,赵明诚自知再也起不来了,临终取笔作绝命诗,写完就溘然去世了。根本没有像曹操临死那样留下《遗令》,作“分香卖履”之嘱,对妻妾的生活作了周到的安排,就这样丢下我,撒手而去了。这里李清照用“分香卖履”之典⒁,正说明赵明诚生前“曾经有过蓄妾之事”,印证了李清照对她与明诚夫妻生活中存在的难言之悲苦。“殊无”二字,又含有“赵李无嗣”的隐衷。印证了她“只能采取怨而不怒,或不怨不怒,甘愿‘从夫’的态度”⒂。
这年,正值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一对相知相伴二十八个春秋的恩爱夫妻,就这般匆匆生死永别了……
无限悲痛的李清照,当时曾为亡夫赵明诚写下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文,后人称作《祭赵湖州文》,可惜全文早已散佚失传,仅剩文中 “四六”骈文⒃的一对颇寓深情的残句: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
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李清照在这对残句中,引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丧夫之痛。前一句,“庞翁”,乃唐代著名禅宗居士,临终前,令其女儿灵照,出门去看看太阳到了什么时辰了?女儿回来告诉说,日头已至中天正午,并说日边有晕。庞翁闻报,也出门去观看日象。哪知女儿灵照趁机坐到父亲的座位上,合十化灭。庞翁回屋见状,惊叹女儿悟性高超,禅机非凡。后一句,“杞妇”,乃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之妻。杞梁在进攻莒国的战争中阵亡,杞妻悲伤痛哭,竟哭塌了莒城。李清照以此典自比杞妻,因失去丈夫而悲痛欲绝。
这年(建炎三年)闰八月,李清照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感到孤苦伶仃没有地方可以投靠。时局更加紧张了。《后序》所言“朝廷已分遣六宫”,指的就是这年七月,隆祐皇太后(即哲宗赵煦后孟氏)率领六宫逃往洪州(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之事。又听说长江都要封锁禁渡了。她万分担心留在池阳临时住处的两万多卷古典书籍、两千多卷金石刻本和所存的足可供上百客人使用的家具、被褥,以及相当数量的古董器皿等贵重物品,不知如何是好?急中生智,她想起了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是护卫隆祐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的兵部侍郎,只有将这些珍贵文物送到洪州去交给他代为保管,是最为保险的了。亡夫重托,是未亡人心中天大的责任。于是,李清照顾不得沉疴病痛,立即带上老女佣和赵明诚生前手下旧部吏,抱病重返池阳的临时家中⒄。
李清照行踪图/清照网配图
这是李清照第二次到池阳古城。
李清照第二次池阳之行,拖着病体,急急忙忙,慌慌张,形如救火,十分仓促,时间十分短暂。当她赶到池阳郡府衙门北边,与池州府儒学之间的塔上街的临时住处,见到留下的两位明诚生前“故吏先部”,看管的数十箱未曾拆封的珍贵文物安然无恙,心中万分感激。当即在池阳郡守刘子羽的帮助下,雇用可靠船主。李清照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付这两位“故吏先部”,负责押运这批文物珍宝,送往洪州,面交妹夫李擢。李清照自己只捡了一小部分轻巧的小件稀珍文物,就是她后来在《后序》中所说的“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抄)写本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集,《世说》⒅、《盐铁论》(西汉桓宽著),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李清照在送走了“故吏先部”去洪州的舟船之后,连夜带着老佣人乘船沿江而下,告别池阳,返回建康。
李清照来去匆匆,刚刚离开池阳不久,池阳城就发生了重大变故。“建炎三年秋冬,(金)兀术(兵)下太平(今黄山区)。分兵向池州。池州驻劄御前亲军都统制程全,以众寡不敌,欲坚壁待援。时受建康知州兼江淮宣抚使杜充节制,(杜)充檄(令程)全出战甚急。(程)全不得已,率麾下与金兵激战,败溃死亡。”⒆所辖在池阳的驻劄御前亲军溃散。李清照闻此噩耗,大惊,甚感不幸中之万幸,免遭此劫。不料洪州局势骤变。由于隆祐太后所率六宫一行,浩浩荡荡,目标太大,引得金兵穷追不舍。直追至洪州时,守臣弃城逃亡抚州(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太后一行则退去虔州(即赣州,今江西赣县),李擢和他的父亲也都早已逃之夭夭。入冬十二月,洪州失陷。李清照托明诚生前两位“故吏先部”,从池阳运去的这么多辛辛苦苦从青州千里迢迢运来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又散为烟云”,丧失殆尽矣!李清照闻讯,深感有失夫君生前重托,懊伤至极,又大病一场,“仅存喘息”……
这时,李清照在走投无路之际,只有“往依”“任敕局删定官”、继母王氏所生的小弟李迒,紧紧追赶朝廷御舟而行,却又时时扑空。李清照在金兵的追击下,带着病体,在浙东一带经历着颠沛流离惊恐凄惨的逃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