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海州,历史悠久,文化绵长,底蕴醇厚;

海州,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人文荟萃。


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关注海洲,如孔子、秦始皇、刘备、糜竺、苏东坡、石曼卿、李清照等,他们为海州留下了众多史迹,也为海州增添了页页诗篇。


他们或来到过古城海州,或与海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或留文于海州史志,或题咏而勒刻于海州金石。

海州境内留存有大量的古遗址、古石刻,古民俗等文化遗存。孔望山摩扉造像、石棚山题名石刻、刘志洲山石刻苑图、龙洞摩崖题刻、郁林观石刻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遍布青山绿水间,闪耀着海州灿烂的文明之光。


碑刻,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所包含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价值无可估量。


古海州碑刻之分量,让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金石学家激动不已,也让金石学巨著与海州有了紧密关联——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收录了海州六条碑刻信息、四块著名碑刻。


《金石录》,发扬了以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无论在文化界还是学术界,金石学巨匠赵明诚的名气远远没有他的妻子——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响亮。

8-5.jpg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选取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水星上的15座环形山,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这样一个文学大咖近千年前就因护送文物,来到了海州,使得海州与她结下缘分!


海州作为李清照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让她在颠沛流离中得以小憩;她也让海州多了文气。可以说,赵明诚、李清照、《金石录》、海州,已经融汇于历史文化,融合于文学艺术,成为历史选择出来和传承下来的最有价值的经典!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后来成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18岁时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其后一生,她除了写词之外就是与夫君追求金石文物,在赵明诚去世后,编订刊刻丈夫遗著《金石录》。


(一)


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明确写道:“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这段话明确记载了李清照来到“东海”(即海州治下属县,宋时县治在今南城),才使得一代伟大词人与海州结下不解之缘。


关于这段话所写的背景,我们在众多史料中可以“还原”出来:


北宋时期,金兵入侵。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兵灭辽国进而大举南下,直逼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内心恐惧,连忙让位宋钦宗。在宋钦宗一系列有效的抵抗之下,才暂时保全了东京。然而,仅仅一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金兵再次来犯,开封沦陷。次年即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指今河南商丘,并非今天的南京)继承皇位(宋高宗)。这可称为“南宋”开始,由此我们搞清楚“南宋”的“临安”只是被迫逃遁迁移后建都的。


当时,赵明诚在莱州的任期已满,被朝廷调派至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州与李清照所在的青州相距不远,夫妻结束了聚少离多的分居局面得以团圆。而此时战火已经往这里蔓延,境内时常有从战场上溃散下来的散兵游勇扰乱民生。李清照夫妇已经远远地嗅到了那浓烈的火药味。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偏偏此时(宋高宗建炎元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又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去世,赵明诚立即离任赶赴江宁奔丧。于是,夫妇二人刚团圆一个多月后,又再次被迫分离。李清照知道此次奔丧意义非同寻常,危急时刻,她为赵明诚规划好路线,送他出行,自己独自留下,照看一笔数额巨大的珍贵文物,并且制定计划将它们分批运往江宁。


李清照与赵明诚十分清楚:若要心无挂念地前去奔丧,首先要将文物字画安排妥善。他们最担心的是,这些费尽心思收藏的文物金石字画,怎么才能在这乱世中得以保留。为此,他们煞费心血,详细打算。考虑到运输难度,俩人先后排除掉体积过大的刻印本以及多图幅的字画,又再排除掉一些易得书籍、普通字画,然而剩下的物品居然还能装满十五车。


(二)


赵明诚奔丧出发之后,李清照深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眼前这些文物若不及时转移,日后便更加岌岌可危。


这批文物转运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一个弱女子的肩上!史料没有记载这15车文物是谁安排转运的,但我们从仅有的资料中耙梳得出:是李清照一人独自承担这15车文物转移任务,赵明诚不仅没有参与转运甚至也没有参与安排!史料中留下赵明诚自己写的《蔡襄〈赵氏神妙帖〉跋》,跋文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章氏子售之京师,余以二百千得之。去年秋西兵之变,余资,荡无遗余。老妻独携此而逃。未几,江外之盗再掠镇江,此帖独存。信其神工妙翰,有物护持也。”这本《神妙帖》,花费二十万钱从东京章氏人家购买来的,后来见到李清照亲自携此见他,他竟激动得热泪盈眶。


说明当时转移什么(夫妻在奔丧前有短暂规划)、怎么转移都是李清照一个人的事,李清照深知丈夫心爱的《神妙帖》,所以特地带上了,让赵明诚激动得“热泪盈眶”。


李清照因护送文物,来到了海州,使得海州与这位伟大的词人结下缘分!何时启程没有说明,但应该在赵明诚三月南下建康奔丧不久之后,因为到了这年的十二月“青州兵变”了,收藏在青州的文物“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李清照的车队已经远离青州,并于次年即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初抵达建康。


十五车的文物,涉及几十匹马、十几个车把式、若干护卫人员,是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李清照一行住进海州什么驿馆已无从考证。在宋时代,州县旅馆有三类:一是官府办的“国宾馆、驿舍”,这里是不要钱的,但要官府文书,赵明诚没有安排(赵本身奔丧已辞官),这里不是李清照这个庞大队伍的住宿首选;二是民间旅舍,从文物安全和身份来看,民间旅舍显然不适合;三是“寺院旅舍”,李清照信佛向善的“居士”身份,可以认为李清照一行在海州住的是“寺院旅舍”,寺院旅舍并没有固定的房费价格,住客来往都是“与佛有缘”,称为“檀越”或“施主”,只是根据缘分和财力“随意施舍香火银钱”,算是对佛祖的供奉。


(三)


一路颠簸劳顿,一路担惊受怕,一路萧瑟心愁!李清照的车队达到海州后,已是深秋,海州边界南侧就是淮河,渡过淮河即临近长江,建康也将指日可待。《后序》说“至东海,连舻渡淮”,当时淮河穿越海州属地涟水,至云梯关(今响水)入海(60多年后的1194年,宋光宗绍熙五年黄河夺淮以后也从此入海),因此,李清照一行要在海州安排租船渡淮,下一个州府是在淮河南岸的“楚州”。在寺院旅舍里,要联系舟船、安排渡淮事宜,因而在海州待的时间稍长。


宋代旅馆业(包括一些酒店)有一个普遍特点——“下马先寻提壁字”,即提供“留言墙”,旅店主人“把墙壁髹的雪白”,备以笔墨诗牌就等你来,您可以在墙上发表原创诗歌、记述生平、感时伤怀、吐槽热门话题、写诗留给自己或给朋友、家人留言等。那时,那面题满诗的墙俨然已经成了酒店的文化地标,甚至成为客人选择旅店的重要参照,有些住客“下马先寻提壁字”以读过往旅客的诗词为乐,读到共鸣处,便提笔和诗一首。海州也不例外。作为词人的李清照经不住旅舍“留言墙”上那些“提壁字”的侵扰诱惑,也在题字壁上作词一首: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便是后人辑录进《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多丽》!


这首词写于海州,却不见史料记载,也有人说“可能”在赵明诚赴建康奔丧后“写于青州”,但我们认为不可能:一是从词的内容看写作时间应为深秋之后,李清照已经在转运文物的途中;二是这阕词所写的恰是此时的无助,此前李清照从没有如此的“担当”,押上一生为这批文物焦心伤感又充满着企盼,等待着与赵明诚共赴白首。


李清照的很多词不曾记载作词的时间、地点,今研究者往往从词的内容找出“内证”、时代背景找“外证”。李清照的词有明显特征,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到达海州时,她已经44岁,可谓饱经风霜,人到中年的坎坷经历,使得她在词中先渲染了菊赏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抒情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的感受,正是她此时肩负重任有颠沛流离的写照。(□ 陈婕 徐习军)


总值班:王夫成 刘昆 编辑:宋添翼


来源: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