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
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
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去济南的人,多半是要游览趵突泉和大明湖的,古城至今似乎还没有哪个地方的美景和知名度能超越它们。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大明湖则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有“中国第一泉水湖”之称。它们与千佛山一起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而趵突泉和大明湖因为有了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更是闻名遐迩,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慕名向往的地方。
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是在熙宁五年春天来的泉城。虽说是带着官职来的,任齐州太守,但却暗合着文人的一种趵突泉和大明湖情缘。
曾巩一来,便急不可待的走进大明湖(当时称为西湖)。看到一湖烟水,绿树蔽空,菡萏映日,以及亭台楼榭、曲径回廊,不禁被这秀美的景致所陶醉。但凭着文人的敏锐和职业的本能,他也有了一些焦虑。当时,作为一处天然湖泊,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但由于淤塞不通,湖水置换不畅,大明湖的水质并不好,很难用“清水”“碧波”一类的词语来形容。于是,这位太守任职伊始就把水利兴修作为第一要务,专门修筑了大明湖北水门,湖水经北水门泄出流入小清河东注渤海,使得大明湖“外内之水,禁障宣通”,从此,愈加的秀丽。
与此同时,曾巩又在趵突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文中写道:“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由此可知,“趵突”可能是一个象声词,类似“噗嘟”、“咕嘟”等,以描摹泉水汹涌喷薄的声响。曾巩顺应民间这种称谓,将泺水改趵突泉,可见这位官员的平民情结和诗人的独具匠心。并且,曾巩留下七律《趵突泉》一首:“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为趵突泉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内涵。
大明湖和趵突泉似乎就是为文人而生,一湖碧水,一汪清泉,成就许多人梦想,成就许多人事业。曾巩在济南三年时间,不仅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为泉城留下许多诗文。闲暇之时,他喜欢流连于大明湖的美景之中,尤其是暑热的夏天,浓荫蔽日、清凉湿润的大明湖是他避暑必去之处。“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这些美妙的诗句或许就是他闲步柳岸,斜躺荷边随口吟出的。
可以说,曾巩之于大明湖能与苏东坡之于杭州西湖相提并论,两位文学大家不仅以自己的官职便利为大明湖和西湖的恒久秀丽做出了很好的贡献,同时也以自己的卓越文采为这秀丽之湖写下被恒久传诵的美妙诗文。
湖光反射下的阳光显得出奇的亮丽而宁静,光圈里的树木花卉以及楼台亭阁的表层,似乎挑起一座座极具神韵的湖泊,悠远而深邃。那艘从翠绿中徐徐驶过来的画舫,可曾是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坐过的船只?乾隆皇帝是来过泉城的,而且是在春天,三四月份。那正是桃红柳绿的时候,乾隆皇帝与侍从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下轿登上画舫,画舫穿过鹊华桥桥拱,徐徐荡入大明湖中。此时满湖蒲苇莲荷,鸥鹭飞翔,锦鳞跃波。乾隆皇帝站在画舫上的那种神态,淡然自若中的惊喜和风一般和煦,映着柳的飘逸和漂着花的落红的湖水,荡漾着他黄绫服上的龙图腾,极具意境。画舫行至湖中历下亭岛,乾隆下船登岸,只见历下亭红柱青瓦,气势宏伟,四周花木繁茂,让人心情十分愉悦。遥望远处,白云间隐隐约约露出北极庙的轮廓,绿波中点缀着几处小岛,意境极美。乾隆感叹说:“这历下亭乃唐代杜工部诗中命名,真乃海右古亭。”于是,他挥毫在宣纸上题写“历下亭”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写毕,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一首歌咏大明湖的诗:
历城周廓十二里,大明湖乃居其半。
平吞济泺众泉流,远带齐鲁诸郡县。
泛舟初入鹊华堤,烟水苍茫迷远岸。
鸢鱼上下各逍遥,花木周遭相明绚。
演漾绿蒲隐钓矶,缥缈白云临古观。
应接无暇有余乐,水亭清雅陈笔砚。
便教乘兴一挥毫,苕华记予初所见。
带着一湖的好心情,乾隆皇帝又去了趵突泉,目的是探究大明湖的源头是如何的神秘?或许,他看到了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内容相同的场景:“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极为兴奋,特地为趵突泉题书“激湍”两个大字。
凝望镌刻在石碑上的苍劲大字,与其说是去欣赏一个皇帝的书法,倒不如说是去探究一个皇帝走出帝宫置身于湖光山色之中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字是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律的馆阁体,看不出有多少王者之气,传递给人更多的倒是像一个普通游客徜徉于山水之中的愉悦心情。他在题写这两个字时,已忘却自己是个高居九五之尊的帝王,完全以一个普通人的心境,微笑俯案,从容运笔,用正锋取其劲,以侧锋取其妍,正侧虚实,相映成趣。据传,后来曾有人评述说,这碑刻算得上是乾隆书法中的精品。这或许得益于他当时的心境,有了神来之笔,从而使他的字闪烁着一种湿润而奇异的光泽。
在趵突泉和大明湖,不能不说李清照。这位婉约派词的创始人,那一首首翡翠缠绵的诗词或许就是受了泉城美景的启迪。一个即使不曾去过趵突泉抑或大明湖的人,只要读过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深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都会在意念中遐想和梦游泉城温馨的美。确实,在趵突泉公园,当清溪的薄媚如云雾般飘来,溯游而上,再见一束清流从石缝中汩汩而出,汇入离韵的一泊绿水,细细的长流,漫漫地舒卷,稍懂诗词格律的人怕是都会写出意境幽深的文字来。
李清照是何等的才气!徜徉泉畔,见那泉水自池底涌出,淙淙有声,溢出池外,清澈见底,跌落石上,水石相激,犹如漱玉,岂有不动情之理?于是,词韵萦喉,佳句叠出。而且,独首单阕尚不能表达才女的情思,于是,整个一部辑本便命名为《漱玉词》。后来,多少人来到趵突泉寻找那流淌在泉上的词韵,又留下多少千古诗文。清人田雯和任宏远或许不是步着前后韵脚而来,但他们的诗句描绘的情景和意境却是出奇的相似。田雯写道:“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任宏远吟出:“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这与今天我们所看所想亦是没有多少区别。
随着趵突泉的流向,我们在大明湖还能寻着李清照的诗情词韵。八百年前的那个秋天,李清照与丫环荡舟于大明湖烟波浩渺之中。杨柳掩雪松,断荷连残藕,一湖秋绪引得女词人心潮澎拜,于是,词涌香唇,墨至笔端:“湖上波来风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莛草。眼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不料,这词韵未消,墨迹未干,就被金石学家赵明诚闻之,不禁顿生仰慕之情。于是,他们之间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现如今,哪里去寻这至死不渝的爱,感人至深的情?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大概每一个来到泉城的人,都会在郭沫若先生的这副楹联的文韵墨香中,感慨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的传奇一生。
其实,流淌在趵突泉和大明湖碧波之间的墨香文韵不仅仅源于曾巩、乾隆、李清照他们,还源于李白、苏轼、晁补之、张养浩、元好问、赵孟頫、李攀龙、王象春、王士祯、刘鹗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甚至还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溢美之词。这些名流雅士的咏赞,如群星闪烁在泉城历史长河中,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