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content_1568080924361062879.png

  • 韩莉 甲戌(1994)年作: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88×68.5cm

        初冬時節,走進濟南李清照的故居。雖說已不是第次領略這座文化名城的秀美,但此行再次懷著對這位曠世才女的仰慕之情,與其說是一次遊玩,莫如說是一次謁拜。

  •     故居座落於濟南市區的明水湖畔,一幢由清一色灰磚瓦房圍起來的四合庭院,依泉而築,翠柏環抱。凹凸有致的曲廊將院落隔為東西跨院。東院庭堂內陳列了“書香門第”、“詞壇綻秀”、“誌同道合”、“流寓江南”四組蠟像,西院由正廳、文亭、園門、小橋流水組成。整個院落堂閣亭臺,碧瓦飛甍,溪水環繞,彌漫著濃濃的書香氣息。或許正是這幽靜、典雅的環境,涵育了李清照非凡的創作靈性。

  •     與故居貫通一體的李清照紀念堂,設有五個風格各異的展廳,以圖文書畫概括了詞人顛沛流離的生。凝視件件泛黃的文物,默誦首首絕美的詩句,種沈重而錯雜的慘然籠罩著我。代詞宗已然逝去,悠悠香魂無以復還,眼前這座古樸的院落在北方灰蒙蒙天空的背景下,越發顯得蒼涼。

  •     作為大家閨秀,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李清照的清純如同她的才情,自然是鶴立雞群的。受朝廷官宦和詩書禮教雙重文化背景的熏陶,特殊的家境造就了無論是少女還是少婦時代李清照不同的性情。而讀書,戀愛,新婚,漂泊,不同的遭際又賦予了她迥異的詩境:“爭渡,爭渡,驚起灘鷗鷺”是她少女的歡娛;“花自飄零水自流,種相思,兩處閑愁”是她新婚的思念;“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是她少婦的無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淒淒慘慘戚戚”是她漂泊的淒婉……即便是與丈夫趙明誠婚後短暫的小別,抑或是茶余酒後即興的詩作,都是壹首首精美絕倫的心曲,讀來讓人震撼與傾慕。

  •     應該說,詞人前期生活的底色還是明亮的,寫出來的詩歌也是歡快的。只可惜,這種明亮的生活幾乎是轉瞬間就成為明日黃花。在故居眾多的詞作中,最引起我註意的還是那首《聲聲慢·尋尋覓覓》。它代表了李清照後期詞作的頂峰,也是我不忍去讀的詞作。詞如其人,人若黃花,也許今天我們這代人很難去揣思那種蒼涼的心境,但我們仍可以從這蒼涼中感悟到種徹人心髓而又冷艷清婉的美麗。

  •     伴隨綿綿悲愴,金人的笳鼓聲使李清照陷入極度苦悶孤寂的精神狀態之中。現實生活中到底能尋覓到什麽呢?是國家安寧的生活,還是曾經擁有的美好愛情?無奈眼前的現實到處是“冷冷清清”,國土、家物、丈夫、金石古玩……路淒風苦雨,幾度殘月愁雲,這位閨閣才女失去的實在太多,唯所剩的只有無盡的愁緒。現實與希望形成巨大反差,鑄就了詞人絕世的孤獨。

  •     在心情上有了這種失望之後,舊恨新愁完全糾結到處,不可解脫,不可忍受,詞中再也沒有先前的明亮了。秋來時的寒近風急,愁緒難消時的聲聲鴻雁,外在的切變化對她有著特殊的作用力,使得這比黃花還瘦的身體消受不了。為支撐身體,安慰病苦,李清照只得以淡酒來澆濃愁。正是在這急風消淡酒,病體苦愁情的時候,心弦上又被外力猛地擊:蒼天過雁,滿地黃花。她的愁情已經積於心並又化於物了。窗外庭院中,滿地菊花堆積,憔悴損棄,無可采取,不由得讓詞人同命相憐起來。菊殘人慘,滿地西風,淡酒濃愁,歸雁傷心,詞人多麽希望眼前的所見所聞所想的切,統統消失於黑夜之中。

  •     然而白晝與黑夜交接的路途如此遙遠,真有度秒如年的感覺。與內心極度痛苦形成矛盾的是,黑夜旦來臨,個人又怎麽能消受得了難耐的虛空呢?伴隨黃昏同潛入的還有另外種助愁之物——涼秋細雨。桐葉早落,本已秋意深沈,而秋雨點滴於桐葉上,更添愁意,又何況是壹直到黃昏呢?梧桐細雨“點點滴滴”落在窗前,給心中最後的線希望徹底扼殺。此情此景,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     作為婉約派詞人的卓越代表,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南宋,李清照留給我們太多不朽的詩作: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到“今年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再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三瘦”的詞章中從此只有兩個字:蒼涼。女子清照,將其悲天憫人的風骨柔情演繹得暢快淋漓。畢竟,金兵南侵,山河破碎,丈夫死別,戰亂窮愁,個孤獨無依的女人真是有訴不完的悲痛。在經過系列重大變故之後,李清照的詞一改前期悠閑情趣的風格,蒙上了層淒苦色彩,這同樣無疑是其生命與詩境的雙重絕唱。

  •     想想這樣的愛情表白吧:“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這樣首原本出自漢樂府的詩歌,低吟哀嘆,縈響千年,我卻覺得分明是眼前的這個女子唱給丈夫趙明誠的生命禮贊。有了這樣的情感做基調,剩下的余光,剩下的詩篇,全都在另外個世界感知著丈夫的哀愁。

  •     黃昏時分,遊人寥寥,抹斜陽灑在我身上,也灑進我冰涼的心底。

  •     走出故居,漫步在相鄰的泉城廣場,在繁華都市與亂世烽煙的交匯之地見證歷史的滄海桑田,我分明聽到了現代廣場與千年故居的對話,感受到現代文明與悠久文化的相融。詞人三分明亮七分蒼涼的生活已然遠逝,留下的除了這座故居還有那依稀可尋的身影和婉約詞章。朗朗乾坤,願代才女的萬古之愁隨歷史的更迭而消解。

  •     作者简介:

  •     趙武松,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學會會員,獲2015年中華文學年度詩歌獎。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十月》《詩刊》《美文》《散文家》《散文選刊》《作品》《長江文藝》等。著有散文集《在路上》《紅塵綠洲》,詩歌集《草木之心》《牛眼看世界》《落葉與風無關》等,現居武漢。

  •    *清照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