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47.jpeg

  • 2、齐女多才,鲁妇知礼

  •   论起女性地位,齐国的女性要稍微高一些。

  •   姜太公立国之时,因地就简,并不逼迫原住民移风易俗,这就使母系社会的一些残余风俗遗留下来了。比如齐国一直有个长女不嫁的风俗,可能就是从原住民东夷族流传下来的。具体就是家中最大的女儿不出嫁,留在家里主持家祠的祭祀。当然恋爱还是要谈的,孩子也是生的,跟谁生就不好说了。这在日渐强大且稳固的父权社会里,是非常稀罕的现象。

  • 另一方面,姜太公为了财政开源,大力鼓励本国女性钻研纺织技术,齐国女工的心灵手巧天下无双,齐国女儿的挣钱能力很强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提高了齐国女性的家庭地位,给她们带来了相对更的人身自主权。

  • 婚恋观也就跟着有点画风不对了一一

  •   一家有女百家求,齐地有一女孩到了适婚年龄,左邻右舍都来求娶。东家少年,丑,家境富裕。西家少年,好看,穷。父母不能决,便征询女儿意见,说要是不方便明讲,你就露出胳膊表示吧。女儿一下子把两胳膊全露出来了。囡囡你啥意思呀?“哦,我想白天在东家吃好喝好,晚上再到西家跟美少年睡觉!”(注8)

  •   真不愧是心性豪爽(想得倒美)的齐国女性啊!

  •   如《诗经·齐风》所唱:

  •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注9)

  •   齐国的女子美如日月之光,爱得坦荡大胆。

  •   齐鲁世代通婚,齐国的王女很多都嫁入了鲁国,齐女奔放的作风,使得鲁国国君的帽子上经常长出青草。

  •   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与哥哥齐襄公长年私通,谋杀了亲夫鲁桓公,让自己的儿子接任鲁国国君,并讨了侄女哀姜做儿媳。这位美艳不让姑母的儿媳妇,对包办婚姻不满,便又跟两位小叔子私通起来(就是说,她夫君总共亲兄弟四人,她就睡了三个),其中之一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庆父,大家一起骄奢淫逸,搅得鲁国大乱……

  •   齐国的另一个长年联姻国是卫国,现在山东聊城、荷泽一带就属卫国领土。文姜的姐姐宣姜本来许配给了卫国公子,因为太美,被公爹卫宣公半路截糊,一眨眼儿媳变后妈。卫宣公为了绝后患,下毒手把亲儿子杀了。卫宣公死后,守了寡的宣姜青春正好,她爸齐僖公看着心疼,便逼着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娶了她,也就是说,让继子娶了后妈一一老爸死后,由儿子继承老爸的妻妾,这种做法在春秋时代叫做“烝”,是群婚制的残留,还挺常见的,大家也不以为怪。

  •   宣姜和继子结婚,终于过上了和谐的夫妻生活,她生的儿子,一个二个都做了卫国国君。女儿则都嫁出去做了国君夫人。嫁到许国的那位,世称许穆夫人,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女士,当祖国遭到北狄入侵的时候,她毅然抛下老公,率领随嫁的姐妹赶回去,保家卫国,使卫国免遭灭亡。

  •   许穆夫人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史学家广泛认可的女诗人。诗经中归入她名下的诗篇有三首。

  •   文姜和宣姜姐妹花的姑姑庄姜,是个美人中的美人。诗经中,百姓们这样赞颂她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注10)

  •   庄姜嫁给了卫庄公。和其他齐国之女不同,她美且端庄,并无风流韵事。但因为婚后无子,饱受老公的冷暴力。后代有一些学者认为,她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朱熹更是力推她,说《诗经》中有五篇都是庄姜创作的。因无史学上的有力证据,这些说法目前是存疑的。

  •   总之齐女美丽、多才,多智,也多野心与欲望。当年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到齐国避难。齐桓公把一位宗女(齐国王室之女)齐姜嫁给了他。重耳这时五十多岁了,早已厌倦政治与逃亡,得了这小娇妻,只想温柔乡里终老。不料小娇妻特别有远见,居然联合了重耳的老部下,把老公灌醉了,塞在马车里运回晋国,叫他再去争那王位。可怜重耳一觉睡醒,发现自己又置身荒凉的大道上,头顶是青天,脚底是黄泥,一扭头,又看到了几位熟悉的老部下(老丑男)的脸,气得捂着心口,提刀追砍了他们几十里。

  •   最终升级为一代英主晋文公的重耳,感念齐姜的深明大义(坑老公不商量),把她接到晋国做了国君夫人。只是一个不起眼宗女的齐姜,就这样通过自我奋斗,获得了国君嫡亲女儿的婚姻待遇。

  •   齐国女人的美貌与智谋(狡诈),连孔子都怕。

  •   孔子被逼得弃官从鲁国出走,导火索就是齐国人一口气送了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宫廷。孔子就唱了一首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注11)

  •   “那些女人进馋言,把忠臣都赶走啦,那些女人说坏话,国家眼看不行啦!得啦,我不如找个地方终老!”带着弟子们跑路了。

  •   鲁国女人则安静,贞顺,守礼,富于气节。

  •   还是那位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妈妈,史书记载,她叫敬姜,本是莒国人,嫁到鲁国。

  •   敬姜的丈夫死了,她早上哭;敬姜的儿子死了,她昼夜都哭。孔子说这真可谓“知礼”啊!为什么呢?因为死了丈夫,如果晚上哭,会有寂寞空床难独守的嫌疑。而儿子死了则不必避讳。

  •   她跟自已的侄孙说话,都隔着内室的大门,出了内室,就不跟侄孙说一句话了。这又是啥意思呢?原来是因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出了内门,再跟男人说话,那就是掺合外事,于礼不合。女人也不能跟丈夫、儿子之外的男人同处一室,以免瓜田李下,有损贞节。

  •   为了贞节,连亲侄孙儿都避讳,过分了吧?不过呢,考虑到当时的风气,男女关系之混乱一一

  •   比如宋襄公的夫人,是周天子的姐姐,出身可谓最正统而高贵。六十多岁时,她爱上了自己的庶孙公子鲍。公子鲍“美而艳”,是当代少有的美男子,更是罕见的君子,其人礼贤下士,乐善好施,深受国民的爱戴。对来自于祖母的这份爱(不是血缘上的亲祖母,但论辈分是不含糊的),公子鲍当然是拒绝了。然而,宋襄夫人微微一笑,就出钱出力,支持起公子鲍的慈善事业来。

  •   这事直接的受益者是宋国的民众,大家得了她的恩惠,感激不尽,怎么报答好呢?便纷纷去游说公子鲍,百般撮合,各种助攻,终于叫襄夫人拥得美男归……

  •   辈分都挡不住的爱欲之火,这种风气之下,敬姜“矫枉过正”的“守礼”,独具标杆意义。所以孔子非常欣赏她,只可惜这样的女性太少了,太不主流了,孔子感觉心好累。

  •   鲁宣公的女儿宋伯姬,是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贞节烈妇。她被嫁给了宋共公。按照《周礼》,除周天子之外,娶妻当亲迎,就是丈夫要亲自到妻子的娘家把妻子接过来。宋共公并没有亲迎,她就坚决不跟他同床。好容易才被她爹妈劝服了。后来共公早死,她守寡多年,清净无欲,忽然一天夜里,宫殿失火了。

  •    侍女们喊:夫人快跑!伯姬端然不动,道:“我们妇人家,傅母不在身边,是不能够在夜间出门的。”等到傅母来了,伯姬还是不走,说:“保母还没来。”最后,她就烧死在屋子里了一一傅母与保母,都是自小陪伴在贵族子女身边负责养育与礼仪教养的老妇人,贵族女性出门,按礼必须有她们陪伴。

  •   《春秋·谷梁传》里记载了这件事,并称赞道:“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宋伯姬为了守贞节而死,是极尽了她的妇道呀。

  •   与其说极尽妇道,倒不如说是极致的不知变通吧!在鲁国,这种“死心眼儿”也不止伯姬一个特例,也不是女性专利。《庄子·盗跖》里写了一个故事,说鲁国有个叫尾生的男子,与姑娘约了在桥下相会,姑娘没来,洪水先来了,大家叫他上来,他坚决不干,就抱着桥柱子淹死了。鲁人把他当成“守信”的典型来纪念一一说真,姑娘们碰到这样的男青年,感动可以的,嫁不嫁一定要慎重。

  •    鲁国的女性宜室宜家,贫穷、疾病、衰老、死亡都难以改变她们对家庭的忠贞。鲁国的公主出嫁到国外,也很少惹是生非,但因为拘泥于礼教,性格柔顺,加上国力不行,娘家撑不上腰,在礼崩乐坏的“虎狼之世”,又往往更容易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   齐国出才女美女,艳妻女杰。鲁国出贞女烈女,贤妻良母。齐国女人肆意自我,鲁国女人更愿意以自我奉献为人生价值。身为女儿、妻子、母亲,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予着社会发展,影响着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