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随夫辗转于多地,其中有两次返还山东老家,第一次回到娘家明水,第二次随夫回到青州。由于丈夫仕途不顺,这两次回山东都是迫不得已,我们分析她的词作可以发现,这两次返乡的心境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 20191115051850_bf55505d64ed9186ec94fcba4983f633_1.jpeg

  • 一、只身回明水娘家,受尽相思苦

  • 崇宁元年(1102年),由于李家卷入朝廷内部新旧党争,李格非被罢官,于是他携家眷回山东明水老家。崇宁二年(1103年),20岁的李清照受到牵连,只得独自一人回山东投奔家人,赵明诚继续留在京师任职。

  • 幸福总是转瞬即逝,没有赵明诚的陪伴,李清照寂寞难耐,受尽相思之苦,此时的心境写照就是离愁别绪。

  • 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20191115051850_bf55505d64ed9186ec94fcba4983f633_2.jpeg

  • 荷花残败的深秋,提起衣裙,登上兰州,大雁回乡,外寄的书信应该也收到了。花凋谢水低流,恋人分割两地必定相思,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首句“秋”字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节,并为全词奠定了哀伤的基调。“雁”“月”等意象的使用,加深了愁绪。花随水漂流体现愁绪像流水一样在心中流淌,难以舍离,最后一个句子中的动词“下眉头”“上心头”体现了相思程度之深。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若没有党争的株连,幸福相依的夫妇也许不会品尝分离的苦恼闲愁。

  •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20191115051850_bf55505d64ed9186ec94fcba4983f633_3.jpeg

  • 又是一年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不能与夫君团聚,饱受离愁别恨的折磨,犹如霜打的黄花,备受摧残。一个“瘦”字传神地写出了她的憔悴形象和凄苦的心境。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 二、随夫回青州屏居,逍遥又自在

  • 大观元年(1107年),赵家遭小人诬陷,在京师无立足之地,全家迁至青州私邸。祸兮福所倚,没了官职,到得了清闲。屏居之初,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期待。虽然日子清贫,但是有大把的时间享受生活,每天跟丈夫斗茶赋诗,研究词学,每天出入“归来堂”,整理收藏的文物,真可谓逍遥又自在。屏居青州的十几年,应该算是李清照最温馨的一段时光,此段时间心境的写照是夫唱妇随,淡泊欢悦。

  • 1、《瑞鹧鸪·双银杏》

  • 20191115051850_bf55505d64ed9186ec94fcba4983f633_4.jpeg

  • 作为皇室贡品的银杏,走入寻常百姓家,婉转表达了对丈夫仕途不顺的安慰。两颗并蒂银杏两相依偎、亲密无间,不禁让人想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易安居士剥开那颗难得的连理银杏果子,两人一人一只,别有一番味道,表达了夫妻志趣相投、患难与共的深情。李清照心甘情愿的陪着丈夫,在青州过着平淡的日子,朝夕相伴,饮茶谈心,甚是欢悦。

  • 2、《鹧鸪天·桂花》

  • 20191115051850_bf55505d64ed9186ec94fcba4983f633_5.jpeg

  •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温馨淡雅,格高品重,表达了李清照远离尘嚣,避居山林的淡泊心境。李清照与丈夫屏居青州,远离尘世的喧嚣,摆脱了都市的纷扰,以收集金石书画、读书吟诗为乐。李清照将居所取名“归来堂”,将自己的闺房取名“易安室”,每天来往于“归来堂”和“易安室”,过着超然脱俗、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 赵明诚喜欢收藏,对于丈夫的爱好,李清照倾心支持。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他们这一时期的幸福片断:“……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赵明诚编写的《金石录》至今仍旧是金石学重要的参考书籍,它的写作过程凝聚着赵明诚的心血和汗水,也凝聚着李清照的付出和支持,更凝聚着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深情。

  • 从李清照词作分析,她两次回山东老家,心境是不同的,第一次主要是在诉说夫妻分离的相思之苦,第二次则主要表达里夫妻朝夕相伴的温馨。虽然两次回乡心境不同,但是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都属于其前期作品。这段时期虽然有些不顺,但是生活相对安定,总体上是幸福美满的,表达出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美好期待。

  • 参考资料:《李清照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