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城市都在抢名人,我们有这么多名人却没利用好。”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有些痛心。
济南名人虽然多,但是有专家认为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发掘,名士文化反而成了省城旅游发展中的短板。
正在复兴的“老字号”
今年“五三惨案”纪念日,位于经四纬六路上的蔡公时殉难地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曾经的旧楼房变成了纪念馆。对老商埠区众多名人来说,为打造名人效应带来了一丝曙光。
近现代,济南老商埠区内字号繁多,也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工商业人士。1907年,《大宅门》中北京同仁堂老东家乐朴斋的侄子乐镜宇创建了济南宏济堂,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并称“江北三大名堂”;在经四纬三路上,还留存着民族资本家张采丞的故居,济南老字号中的“兴顺福”酱园即由其创办……
目前,老商埠区的一些老字号、老建筑已经得到修缮,借助当年创办者的名人效应,开始扮演新的角色。
位于经二路363号的阜成信棉花行旧址,石雕门匾上“阜成信东记”的字样仍清晰可见。据介绍,“阜成信”这家老字号是棉花商贩王协三于1908年创办,随后,他逐步垄断了大半个省的棉花贸易。
现在,阜成信东记经过维修加固后,有了新用途,成为羲古会馆的办公及研究场所。
羲古会馆总经理刘伟光告诉记者,据他观察,老商埠区修缮后的老建筑,主要有几种用途:有的是成为公益性的纪念馆、博物馆,如蔡公时纪念馆;有的则成为经营高端餐饮的所在;有的则是以商铺的形式再现。而羲古会馆之所以选择落户于老建筑,正是看中了老商埠区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不少名士“深藏闺中”
“今天的陈冕状元府就是当年玉斌府的翻版,希望玉斌府能成为状元府的明天。”11日,记者来到大明湖众泉汇流牌坊,一处保存完整的旧式四合院静静地立在一个角落里,这就是“玉斌府”。
据介绍,玉斌府是在原东玉斌府街6号的基础上修复而成。
修缮前的玉斌府比较陈旧,墙颓梁朽,暮气沉沉。虽然格局较为完整,但里面住了20多户人家,俨然一个破落大杂院。在大明湖新区改造过程中,对玉斌府进行了恢复,目前它是济南古城区石砌四合院中最大、砖石木雕最精美的院落。
背靠大明湖景区,玉斌府成了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但是不少游客还是反映位置比较偏,不易找到。
“除了玉斌府,辛弃疾纪念祠、纪念王士祯的秋柳园、秦琼祠都是为了纪念济南名士而建的。”据悉,为了发挥名士效应,省城近几年围绕名士做文章,打造了数处名士景观。但辛弃疾纪念祠在大明湖的西岸,一是不在景区的主要线路上,二是10元钱的门票也挡住了不少游客。
“在打造名士文化上,政府部门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还远远不够。”有专家表示。另外,玉斌府、秋柳园等都是政府投资修建的,加上后期的管理维护,费用巨大,很难适用到其他名人故居的保护上。能否在政府主导下寻求市场化的保护方式,也是名士文化打造中应该探索的路径。
济南在浪费名人资源
提及济南“名人文化”的现状,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有些痛心,“现在许多城市甚至在抢名人,争着沾名人的光,我们有名人不宣传实在浪费资源。”
“现在为了某个名人去这个城市的例子屡见不鲜。”李铭说,鲁迅、蒲松龄这些名人,对绍兴、淄博等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作用,而他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比如去沈阳时最先想看的是张学良的故居。
但反观济南,许多名人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宣传和打造。即使是为人所熟知的李清照、辛弃疾,他们与济南的联系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梳理和展示。“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济南的城市形象代言人。”李铭说。
在李铭看来,完全可以借鉴外地经验,通过纪念品、节庆互动、学术论坛、电影戏剧等方式让社会大众了解济南的名人名士。
也有专家表示,发挥名人的文化效应,还必须有个物质载体,比如,政府部门可以筛选出部分济南名士,在老城区打造一个名士群雕馆或蜡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