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先放了一波地图炮
李清照是大宋京东路济南府章丘县人(一说为济南府历城县人。)
济南古属齐国,秦设郡县制,隶属于济北郡,称“历下邑”。汉时设济南郡,隋时改济南郡为齐州。经唐、五代,逐渐成为东部的文化中心。到宋徽宗政和六年,改名为济南府,属京东路(注1)。
京东路在宋代,大概包括今天山东省的的大部分(注2),以及河南商丘、江苏的徐州、淮阴、宿迁一带。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也就是俗话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促生一方的文化风俗,形成了居民在个性与思想上的某些共性——当代人在网上放“地图炮”,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说,也不算全无道理的。
京东路内有泰山之高,泰山是五岳之首,帝王封禅祭天之地,外临渤海之广,渤海水产丰富,海风清新粗砺。黄河、济水两大水道横亘,另有绵延丘陵、纵横河流——地理面貌上颇显豪壮之美。先秦时代,这里最主要的两个诸侯国是齐国与鲁国。
杜甫登泰山,作《望岳》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爬到泰山上,一眼望尽齐与鲁。山之阳为鲁,山之阴为齐,鲁国在泰山之南,齐国在泰山之北。
齐国背山临海,多河流水道,物产丰饶,矿物,盐场,牧草,林木,样样齐全。鲁国多丘陵,湖泊、河谷,土地肥沃,宜于农桑。齐是海洋型国家,鲁是内陆型国家。不同的生产方式,蕴育了不同的国民性格。现在习惯上称山东为“齐鲁大地”,把它当成一个地域文明的整体,但在从前,齐是齐,鲁是鲁,风俗很不一样的。
对此,《汉书·地理志》上早就地放过一大波“地图炮”了:
齐之地——“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 ”
鲁之地——“其民有圣人之教化”,“其民好学,尚礼义,重廉耻”,但是,时代久远,如今 “地陿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丧祭之礼文备实寡,然其好学犹愈于它俗。”
齐地的人聪明,追名逐利,勇于冒险,眼光开放,但喜欢骗人、说大话,而且呼朋结党,经常大伙儿一起干违法的勾当。
鲁国的人,受过孔圣人的教化,好学上进,有教养,重礼仪,不过现在也不行了,除了好学没什么优点了,缺点倒有一堆,什么抠门算计,爱好经商啦(“经商”在那时候不算正当职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满嘴仁义道德,背后损人利己。办丧事、祭祖就数他们最讲究,其实都是驴粪蛋子表面光。
这里有一个故事。
且说年殷商失道,文王伐纣,建立了西周,马放南山,论功行赏,分封天下。钓鱼的姜太公封到了齐国。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封到了鲁国。
姜太公就问周公:“您将怎样治理鲁国?”
周公答道:“尊尊而亲亲。”又问姜尚:“您将怎样治理齐国?”
姜太公道:“尊贤而尚功。”
“尊尊而亲亲”,就是说要以伦理治国,重视三纲五常,礼乐教化之功——一句话,“以德服人”。“尊贤而尚功”呢,是要尊重人才,任人唯贤,拿业绩说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注3)
打一开始,齐、鲁两国在建国方略上就不一样,后面的发展也就背道而驰了。
齐国重视人才,各国的游士、闲人、政治避难户,都往齐国跑。齐桓公的时候,在都城临淄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高等学院:“稷下学宫”,诸子百家齐聚,兴学术争鸣之风。齐桓公不计前嫌地重用了管仲——当年齐桓公还是叫公子小白的时候,管仲是跟小白的兄弟公子纠做事的,心狠手辣,齐桓公差点被他整死。管仲雷厉风行几套政策下来,把齐国发展得更富强了,成了春秋霸主。
齐国工商渔农全面发展,纺织业也发达,人民生活条件好了,物质带动精神,服饰文化走在诸国时尚的最前沿,男女老少都特爱美,会打扮。身为相国的邹忌,一大早起来,就对镜风骚自顾,问妻与妾:“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事实证明并没有人家美。其余吃喝玩乐不在话下。苏秦当年来到临淄,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幅情形: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注4)
玩各种乐器的,斗鸡驯狗的,卷起袖子聚众赌钱的……街上人多得嘘气成云,挥汗成雨,男女老少趾高气扬,真是富甲天下呀。
俗话说穷文富武,齐国人还很是好勇斗狠,老宰相管仲说,这不是我们国民素质问题,这是风水的问题一一“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注5),因为河流多河水急,所以人民的脾气就不温柔。
您是首长您说啥都对……
全民高傲好斗的精神,发展到极致,便出现了“田横五百士”这样的惨烈故事一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江山落到闲汉刘邦手里,多少公侯将相凋零,其中就有在齐地称王的前齐国王族田横。田横带领五百名部下困守海岛,最后实在抗不住了,田横说,只要放我的部下们回家,我就投降。田横出岛投降,走到半路,深感耻辱,遂自刎而死。消息传到岛上,五百部下亦全部跳海自杀。
很久以前的那一天,姜太公与周公旦聊天,周公旦表达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主张后,姜太公回复了他一句:“贵国国力将来一定会衰落的。”不愧是《封神版》上智商排名第一的神仙,让姜太公说准了。鲁国一开始是周王室的嫡系大国,封地广,政策优待,威风过、阔过,但慢慢地就在春秋争覇赛上出局了。国力每况愈下,疆域也被人占去不少,变成了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家。
鲁国经济以农耕为主,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长期复耕,土壤肥力也越来越小,又排斥工商业,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百姓日子过得穷困。
鲁国大夫公父文伯,某日回家见老母亲一把年纪,还在亲自纺绩,就很不舒坦,说像我们这样的贵族之家,主母居然还要自己干活,讲出去人家还以为我不孝顺。他妈妈就给他讲了一番道理: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注6)
儿子啊,我跟你说,从前贤明的君主,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让百姓们辛勤工作,才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保持向善的心;贪图安逸的人,最后都会奔着道德败坏的路走。居住在沃土上的百姓难成材,就是因为贪图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这是因为他们勤劳啊。
鲁国的人都认为这位妈妈说得好!鲁国人以德行和坚守“先王之道”而自豪,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只有鲁国最完整的保留了周礼一一像他们这样重视王室道统和宗法关系的诸侯国,举世是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鲁国人宗法观念强,等级森严,外国来的“盲流”与野心家们没啥机会,所以都不愿意来。只有土生土长的孔子,怀着拳拳之心,在鲁国推行他的政治理想。但因为是平民出身,又触犯了王族利益,很快就被赶滚蛋,从此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直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遵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老人家才时来运转,逐步登上圣坛不提…
孔老夫子生前虽未得志,但他的学术思想,由于文化气侯的适宜和弟子们的传承,一直在深刻影响着鲁地。
把镜头再转向秦汉之交的那个逐鹿战场: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注7)
项羽自刎乌江,连他老家楚地的人都投降了刘邦,只有鲁人不降,这是个什么道理?
原来,当年军师范增曾给项羽出一主意:“秦灭六国,楚怀王被骗到秦国,惨死在那里,楚人因此很怀念他,而深恨秦国,喊口号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现在项家作为世代楚臣而起事,不如就立楚国王室后代为王,好收拢民心。”于是找到了正在农村放羊的前楚国王孙,立为新的楚怀王,号令天下。这楚怀王二号即位后,封项羽为“鲁公”,把鲁地给了他。
为什么封鲁地给项羽呢?有一种说法,说项羽先辈是鲁国人,就像刘邦是沛地人,所以称沛公。刘邦对这个“沛公”欣然接受,项羽可不一样。他是自号“西楚霸王”,志在对秦始皇取而代之的人,“鲁公”的封号,不过是覇业之初的权宜,不稀罕的。
楚怀王二号只是一个傀儡,后来意图反抗,被项羽杀掉了。鲁地的人居然要为项羽死节,自作多情吧?难道被他的王霸之气征服了吗?
当然不是。大概有三个原因:一个,老乡的香火之情(如果项羽当真祖籍鲁地的话);一个,项羽是贵族出身,刘邦祖宗八代都是平民,对于重视等级尊卑的鲁人,如果要认个主,当然是项羽更有资格;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呢,项羽是“鲁公”,名义上是鲁地的君主。君臣名分在焉,维护纲常事大,这是鲁人深入骨髓的信仰。
所以刘邦一听说鲁地乃礼义之邦,也就不打了,拿着项羽首级在城下晃了一圈,大家一看,主君没了,也只好散了。
《汉书·儒林传》中记载:“高皇帝举兵,诛项籍,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外面马嘶人叫,喊着再不投降就要屠城了,城里头上课的上课,读书的读书,弹琴的弹琴……鲁儒的气质中,就拥有这么一种柔软的倔强、凛然的安详。正是:道义在我心,武力何惧哉?你有钢刀,我有头颅,求仁得仁而已。
所以拿暴力对付他们不好使的,你得跟他们讲道义一一当然是按他们那一套来讲,你还得跟他们讲礼法,论名分,名正言顺了,事情才好办。
鲁国出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孔子、孟子、墨子、左丘明,要么是鲁国人,要么就是鲁国人的后代。齐国则出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管子、晏子、孙膑、孙武,一个个袖转乾坤,偷天换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连民间丑女钟离春,都是治国安邦的奇才。
齐重霸业,以谋略与武功征伐四方;鲁重王道,以礼法与文治抚御万民。鲁人好文,虚蹈、坚忍,保守而重视气节;齐人尚武,务实、开放,勇猛且多智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与水正是是他们各自气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