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词的范畴里,如果只读一个人,那么应该是辛弃疾。

    首先在数量上,辛弃疾现存的词有六百多首,是“词”这个行当里的第一名。

    而且在题材、质量和类型上,辛弃疾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

    我们都知道“词”是言情的“艳”科,柔媚、幽婉是“词”原有的特质,到了苏东坡,又开启了豪放一路。不过苏东坡的豪放跟辛弃疾相比,那就是等而下之。这当然是比较刻薄的说法。

    苏东坡的豪放是文人的豪放,而辛弃疾的豪放是武人的豪放。

    东坡的词是隐居山间的侠客;辛弃疾是万人敌的将军。在辛弃疾笔下,即使是写柔情,他也是用的雄健之笔。

    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有一个说法特别好,他说稼轩不仅带军气,而且带梁山水泊气,写起来赶尽杀绝;说辛弃疾写柔情,不用红楼的笔法,而是用水浒的笔法;此稼轩所以为稼轩。

    辛弃疾也有偶像,比如陶渊明、屈原。辛弃疾都曾模仿过他们的创作。

辛弃疾.jpg

    辛弃疾也曾多次模仿李清照,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样致敬他的偶像李清照:“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这里的“一霎儿价”,就是一会儿功夫的意思。

    一霎儿价会让我们想到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那首词最后一句,“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牵牛织女莫不是在离别中,正赶上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

    辛弃疾不仅借了这个“霎儿”,接下来还有“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这一霎儿的之后的远处斜阳,这样的风景,怎么能画得出来?

    我们还记得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前,一个人怎么熬过黑夜呢?

    辛弃疾对李清照的致敬不限于此,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被收入语文课本的《青玉案·元夕》,同样是辛弃疾致敬李清照。

    李清照有一首《永遇乐·元宵》。他们两个的元宵写的都是南宋的首都临安——杭州。

    首先辛弃疾使用了李清照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宝马雕车”,一个是“蛾儿雪柳”。

    《青玉案·元夕》上阙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京城放着礼花,街上跑着宝马香车。

    李清照的原版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李清照的元宵节是个好天气,然后她喝酒的、写诗的朋友派了香车宝马来接送她。

    除了这两个关键词,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人”。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上阙写的都是大街上的景象,礼花、灯笼、宝马雕车;下阕写的是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清照的元宵有“人”吗?找“人”了吗?有。《永遇乐》开篇就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李清照回忆了在中原的时候开封城的情形,“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在临安城的元宵节,想起了在开封城的元宵节。那个时候过节,姑娘们都很清闲,而且特别重视元宵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自己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头发上装饰很华丽。

    但是“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李清照老了、憔悴了,头发蓬乱,有风霜,不愿意晚上出门。所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躲在帘子后面听听大街上别人的欢声笑语罢了。

    所以李清照“人在何处”的答案是——人躲在帘子后边,不出门的人;而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也不是在一个繁华耀眼的去处。

    我们对比一下会发现,辛弃疾是隔了几十年在唱和李清照的元宵。

    这首词的本意就是一个人寻找另外一个人的感情故事,但是因为辛弃疾的志向远大、雄阔,所以他的每一首词都被人们追加意义。况且他这段结语确实可以被引申、放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道理,所以意境格调要大于被他致敬的李清照。

杨淑涛工笔侍女画1_副本.jpg

    王国维就认为这是人做大事业、做大学问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不止豪放,也很会写情诗。

    辛弃疾写男女情的情诗,最著名的是《祝英台近·晚春》。“祝英台近”这个词牌,据说就是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关。

    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情诗。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这三句是用了三个典,说的都是分别、分手的故事。

    “宝钗分”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典故。话说杨贵妃死后,李隆基派人上天入地去找,结果还真在天宫找到了杨贵妃。杨贵妃也惦念李隆基,就送了份礼物让人带去。什么礼物?就是宝钗、金钿盒。看起来用情深的还是女人,“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分开的宝钗和金钿盒,一人一半,等待相会的那一天。这就是宝钗分的典故。

    “桃叶渡”是王献之的典故。王献之的一个妾叫桃叶,送别她的时候,王献之写了一首诗《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的南浦是屈原的典故,《九歌·河泊》有“送美人兮南浦”。

    所以这三句实际上都是说的都是:分手、分手、分手。

    说完三个分手的故事,然后“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我们还记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到了《祝英台近》,这里是“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为什么怕上层楼呢?是担心天气不好吗?是担心心情不好。

    下阕是更好的表达。“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猜这女人一定是把鬓边的花摘下来了,用来占卜“回来不回来、来或不来”。卜了一遍,不信,再来一遍,还不信,再来。写出了女人内心的纠结、忧郁、烦恼。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个女人睡在罗帐里头,一边哽咽着,说的都是梦中的话,春把愁带过来了,春要走了。但是春走了,为什么不把愁带走呢?

    下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女人的自我描写、自我叙事;一种是男人的猜想,“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猜想她应当是摘了花,在占卜这个男人回来的时间。

    辛稼轩,一个山东老兵,写出了那么细腻的女人心思,这是文学家的功夫和体贴人心的能力。

    辛弃疾很喜欢也很得意自己的比喻,还很喜欢拿青山来做比喻。

    喜欢拿青山开涮。比如说《沁园春》,“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青山长得那么漂亮,好像是因为我回来了才长得这么漂亮的。辛弃疾很蛮不讲理的。青山的漂亮是因我而生。

    不仅如此,他还没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我眼中的青山很妩媚,那青山眼中的我,那也应该妩媚。咱哥俩互相夸。

    这几句“青山词”是《贺新郎》一首词里头的。这首词还有更加狂的句子,“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说我看不见古人没事,但是古人应该遗憾,因为古人见不到我这样的狂生。

    这种狂言狂语,辛弃疾自己写了也罢了,他还不断地朗诵,不断地求人点赞。

    某次现场,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场,他看见了记录下来,说辛弃疾读了这样的狂言后就自己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而且还要问这些客人如何,那客人会如何?当然满口赞叹。可见辛弃疾也确实是一个性情中人。

    岳飞的孙子怎么能跟辛弃疾碰到一块呢?因为当时辛弃疾做镇江的知府,而岳珂那年应该参加高考,暂且在镇江府做小官,所以见到了这位老大。

    诗酒会的现场,辛弃请大家提意见,其他人都不好意思说。岳珂很大胆的说了两点意见:第一点,说你这篇杰作“豪视一世,独首尾两腔,警语差相似”,这篇很豪放、很雄壮,但是首尾这两句都是金句、警语,好像有点相似。第二点,说“微觉用事多耳”,我觉得你这词里用的典故是不是忒多了点?

    辛弃疾什么反应?辛弃疾哈哈大笑,说喝酒、喝酒,这确实就是我的毛病。

    再说一个八卦,“大材小用”这个成语是谁造的呢?是陆游。

    陆游写给辛弃疾的一首诗里有这么一句“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大材小用这样的故事古来很多,辛弃疾就是管仲、萧何这一类的人。说这话的时候陆游已经八十多了,辛弃疾六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