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020070311359131889933.jpg

  • 小桥卧波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每当读到这些清新别致、情景交融的词句,就不能不想起咱们的济南老乡——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被她大气婉约的词风艺术所折服。而词中所写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就是李清照少女时期游览大明湖时,在溪亭泉边留下的美好记忆。

  •  溪亭泉边《如梦令》娓娓道来

  •  2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地——珍珠泉大院内,从院门沿着沥青路向北走上200米左右,就会看到一座壮观巍峨的古建筑——清巡抚院部署大堂,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九脊,翘角飞檐,前为卷棚式,六根大红柱子支撑着错落的云头斗拱,檐角脊端,背饰吻兽,显现出一派清代前期的建筑风格。大堂的北面是一池清水,水中的红色锦鲤正在戏水争食。大堂的西边是一个小小的泉池,泉池呈方形,长、宽各1.5米左右,泉池为块石垒砌,水自池岸隙涌出,清澈见底,这就是曾被列为清代七十二名泉的濋泉。

  •  从濋泉边西行横穿过马路,是一组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古朴自然,山石上镌有王讷(墨仙)题写的“溪亭泉”三字,记者要寻找的溪亭泉到了!该泉位于珍珠泉以东大约八九米处,池长约2米,宽约1.8米,深约2米,以自然石砌岸,南、北、西三面环绕石雕护栏。

  •  在泉池南边的一个牌子上,有徐北文先生2002年4月撰写的《溪亭泉题记》。该题记中介绍说,溪亭泉因附近溪水潺潺、亭阁翼然的园林景物而得名,曾列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宋代文豪苏辙任官济南时,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的诗,诗中云:“竹林分径水通渠”、“溪上路穷惟画舫”。由于宋代大明湖居府城之西,因名西湖,当时水域面积颇大,可乘船而游,故诗中有“画舫”之语。李清照虽为济南人,但描写故乡的诗词仅存这一首有“常记溪亭日暮”等佳句的《如梦令》,可谓弥足珍贵。

  •  在溪亭泉、珍珠泉的北侧,有一条晶莹清澈的小河——玉带河,河边有古树假山,河上有小桥卧波。玉带河源于溪亭泉、珍珠泉及周围清泉,把珍珠泉、溪亭泉、濋泉、云楼泉等几十处泉水串连起来,并在珍珠泉大院内迂回曲折,经濯缨湖、百花洲流入大明湖。想必当年李清照就是在这里开始荡舟,并游览大明湖风景的。美景之中,李清照竟流连忘返,并兴致勃勃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如梦令》。

  •  乱世年代女词人命运多舛

  •  如今,在位于珍珠泉旁的溪亭泉周边,已经没有了女词人当年争渡的溪流湖泊,仅留了一方泉池而已。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明朝诗人王象春曾撰文描写了当时这一带泉水旺盛的景象:“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水瓢。家家尾后停针女,树底横舟手自摇。”

  •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祖籍济南,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或其后。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仕宦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生性聪慧,不拘闺阁,因此早就有了很深的文学造诣。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年方21岁的太学士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时任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喜爱金石碑刻。婚后二人志同道合,或共研金石,或诗词唱和,生活虽然清贫却美满和乐。

  •  然而,李清照的人生之旅却是十分曲折的,19岁时,其父因“党人”被贬;24岁时,赵挺之去世,家遭诬陷。44岁时,居家青州为金兵所陷。次年春,李清照携劫余之物南逃。46岁时,赵明诚病故。从此,李清照便在兵荒马乱、背井离乡、国破家亡的悲境中,只身漂泊于台州、温州、金华等地,最后定居临安,客死他乡。

  •  李清照诗词文赋俱佳,词尤独树一帜,时人誉为“易安体”。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表达了她的爱国思想。

  • W020070311359132030158.jpg

  • 水中红鱼争食

    W020070311359132037950.jpg

  • 溪亭泉

  • W020070311359132199286.jpg

  • 濋泉

  • W020070311359132346174.jpg

  • 清澈泉水

  • W020070311359132343086.jpg

  • 玉带河

  • W020070311359132503660.jpg

  • 清巡抚院部署大堂

  •  溪亭日暮记载水陆码头

  •  李清照虽然祖籍济南,但她一生中在济南住的时间并不长。少女时代,家乡的湖光山色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在少女时代就写过大明湖的词,其中有“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等句子。这首词中的“水光山色”、“莲子”、“荷叶”、“眠沙鸥鹭”等与其“常记溪亭日暮”词中所写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同是抒发词人少女时游览大明湖所留下的美好记忆。

  •  当时,宋代济南城内湖水众多,水面彼此相接。大明湖那时称西湖,珍珠泉一带称濯缨湖,往北至华山脚下称鹊山湖,三湖由河渠相接、舟楫相通。

  •  那么,李清照词中“常记溪亭日暮”的“溪亭”到底在何处呢?长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泛指溪河畔之亭子,一种认为溪亭有明确地点,即确有溪亭。据徐北文教授当年考证,溪亭盖指溪亭泉,溪亭泉泉址就在珍珠泉东不足10米处。溪亭泉水与周围的珍珠泉等汇成濯缨湖,与大明湖相连。溪亭泉边又是一水陆码头,由此驾舟北去不远便可进入大明湖。所以,李清照荡舟并欣然作词的地方应该是现在的溪亭泉及其附近区域。

  •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李清照当时是一个妙龄少女,何能独自驾舟由此“误入藕花深处”?原来,古代济南城内溪流湖泊甚多,虽儿童妇女皆有操舟之能。宋代济南水势十分丰盛,可知李清照词中的背景十分符合济南当时的乡土风情。像李清照这样的仕宦之女,不循旧俗,思想观念开放,独驾小舟荡漾在湖光荷影之间,沉醉在沙滩鸥鹭栖宿之地,应为宋代济南青年女子生活之常事。

  •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溪亭码头早已消失,而溪亭泉还默默地隐居在珍珠泉深宅大院中。现在,只有涓涓的泉水还在日夜不停地流淌,并源源注入大明湖,好像在追忆昔日女词人所描述的那一片绮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