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是在文坛当中寥寥可数的女性文人,更可贵的是她在词方面对成就远高於当代的其他词人,後世推她为“婉约之宗”与辛弃疾的“豪放派”并列为南宋的两大词派,由此可知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闺情词在李清照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李清照身为一女性文人,写出的闺情词与男性词人作闺音写出的作品,自有不同之处,本研究主要是将李清照作品中的“闺情词”部份提出讨论。并就其内容与艺术技巧加以探究。

  •  image.png

  •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

      在宋代文坛当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之外,在她的作品中,也有著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李清照工於造词,她认为词应该“别是一家”,填词就该遵守格律,她在《词论》中,对於宋代大家多所批评,主要也是在表达自己对於“词”这个文体的坚持。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的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介女流之辈,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万,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著不亚於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著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词品》里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於闺阁也”,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是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前人对於李清照的研究,多锁定在她的文风、或单篇、或是在诗文词的综览,未有人对於她的作品里的特定文类做一详细的探讨,本次即是将焦点放在李清照词中的“闺情词”,将“闺情词”加以探讨,希望能够将李清照与其他文人所作的闺情诗词作一区隔。

    第二节 研究价值

      前人所做的闺情主题之作,主要多为男性作家假托女性的口吻,一是可发出逾越自己身份的言论,二来可以暗喻自身的遭遇,自古从周代诗经《白华》《采绿》开始,到屈原作《离骚》中埋怨男子负心之语,这种托物写志的结果,创造出日後的“香草美人”意象。

      由於男性作闺情词,不外乎就是假托,或是写出描写女性外貌神情的作品。对於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总是如蜻蜓点水,或是隔靴搔痒一般,无法进一步的写出心境、感受这些属於内心比较深层的东西。李清照身为一个女性,创作出的闺情词,即可解决这层男性文人突破不了的障碍,如果能够再将李清照的闺情词加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即可能发现男女词人,在创作闺情词上的差异。

    第三节 研究目的

      本计画主要研究目的主要是想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一、李清照闺情词与之前的闺情词有何不同?

    二、李清照闺情词的特色为何?是否与其在创作诗文时有相同的特色?

    三、李清照闺情词转变与宋代大环境的变迁有无关联?

    第四节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将范围锁定在李清照的闺情词,所谓的“闺情”,所指的是“闺中女子的情感”,只要词中所描写的为女子内心所受所感,即纳入分析讨论的范围,本次文本主要以 王仲闻 《李清照集校注》为主,但因易安词所收各版本多有出入,遂又以 曹树铭 《李清照诗词文存》为辅,以这两本中所收录之李清照作品来做讨论。

    第五节 研究概况

      前人所研究的重点,不外乎是单篇的文章赏析,或是论其文气,有综论李清照的,也有挑出几个观点来进行探讨的,提出“闺情”来当作讨论主题的,前人尚未发展,但在讨论“闺情”时所涉及的易安词艺术特色,徐培均《李清照》一书中提到:“李清照能够运用优美通俗的语言、和谐流转的音韵和比、兴手法,极其细致、富有创造性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能将自己的感情融於自然景物,揭示生活中蕴藏著的美质,创造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境界”,明白的说出易安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李清照有著女性阴柔的特质,在创作诗词上有著得天独厚的能力,因为词本来就是属於柔美的,所以,易安词就会比一般词家的作品更为细腻,且李清照有著过人的文采,故易安词才能够在文风鼎盛、文人辈出的宋代,独树一格。但是,若只是就易安词整体来分析研究,恐会有“见林不见树”的疑虑,如能把易安词加以分类探讨,便更能发现易安词的过人之处和与众不同的地方。

  • image.png

  • 第二章 宋前“闺情”主题的探究

      自古男女情爱就无法从文学作品当中抽离,所谓“寄情於文”,如果说文采是一篇文章的血肉,那情感就是文章的精神,一篇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空有躯壳的人一般,没有思想,也没有灵气。而男女之间的感情又是所有写作题材当中,最容易得到读者共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描写男女之间情爱的作品从古自今都不曾中断的原因。

    第一节 始於诗经

      文学作品,最早当推“诗经”,诗经中所收录的诗题材广泛,其中不乏描写闺中女子心情的诗,如 小雅《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昂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於外。感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鹜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这首诗主要是在写女子因男子离家出走,而感到悲伤、自怨自艾,不知男子是否移情别恋,想到自己在家中辛苦渡日,男子却滞外不归,一方面思念有外地的男子,又怕他就一走了之,离开自己,不由得在心中埋怨了起来。

      除了这类型男子离家的“闺怨诗”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诗中没有包含怨怼之情的,纯粹是描写心中思念之情的。如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忽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此诗就很单纯的述说著心中对男子的想念,动物晚上都会回巢,可是在远方的男子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叫女子怎么忍住对情人的思念心情。

      在诗经中,这类型的诗为数不少,由於是最早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把它们视为後世闺情词的源头。

    第二节 屈原作“离骚”●代言型式的开始

      闺情之作到了屈原有了不一样的改变,诗经的作品,由於时间的久远,一直无法确切的知道作者是谁,但是在屈原的《离骚》当中,我们看到了和之前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代言型式的产生,所谓的代言型式,主要是指文学家利用作品里头的人物、角色,以象徵或是譬喻的手法来发出逾越自身身份的言论,一般来说,都是对於时政,对君王提出建言。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生於楚宣王三十年,卒於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为战国的中後期,屈原所处的时代极为重要,因为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期。屈原觉得自己的建言,楚王都不采纳,又遭到君王身边的小人加害,以致於後来心死投江自尽。

      “离骚”是一部政治抒情诗,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篇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1),是楚辞的最高成就,我们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里头运用了许多象徵手法,如以饮食芳洁来象徵人格高尚,以服饰精美象徵志行高洁,以种植香草比拟培育人才等…。其中还有一种就是女子求爱失恋的口吻,来表现自己所受的不平。他把自己和君王的关系,比喻为女子和男子之间的恋爱关系,君王亲小人远贤臣,就好像男子的移情别恋,对他弃之不顾一般,“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文中就把自己的角色转为弃妇,看起来就是一种闺怨的心情,并不是直接指责君王被小人蒙弊,自己的遭遇是多么的不幸,这种手法在之前的《诗经》是没有的,我们可以说,《离骚》的艺术手法,比诗经中的“比兴”又成熟了些。

      《离骚》开了代言型式之先,往後的文人就时常把自身投射进作品里,化身为诗里的怨妇、弃妇,我们现在看著文人们的作品,不仅要看到创作文字所呈现出来的表面意象,还要能够将作品放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观照作者的生活遭遇来看这件作品,也许对於作品才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音。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露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如果照字面上来解释,不过就是一首怨妇诗、闺怨诗,诗人描写一个妇女,夫君离家十多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心里抱著一线希望,却又觉得希望渺茫,几乎绝望,如果就这样来看待这首诗,那关於诗後的喻意,诗人的言志、抒坏,就全被埋没了。当我们把眼光放大,看看曹植所处的时代,当时曹丕当权,对曹植百般的打压,限制曹植的行动等等,曹植早年的意气风发,胸怀大志被曹丕打的烟消云散,自己的抱负已经不可能实现,郁郁不得志,心里的苦闷、无可奈何,只能表现在诗词作品中。“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曹植在诗中表达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一丝希望,“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说希望有某种机缘让自己重新得到信任,但是这种希望又是不可能,诗中的“君”,指的应是曹丕。诗人心里的无可奈何、失意伤怀,在诗中表现的一览无遗,如果我们只看表现的意象,可能会无法真正的了解诗中的价值。

    第三节 写作技巧的精进——唐代

      唐代可以说是“诗”的黄金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闺怨诗的形态可以说是越来越精简,内容越来越凝练。唐代的闺怨诗大多以绝句为主,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廉,玲珑望秋月。

      这首算是典型的闺怨诗,靠著外在景物来营造一个“闺怨”的气氛,唐代闺怨诗的特色就是在声调、平仄上比前代更为讲究,用词更为优美,“作者喜以叙事或意象表达女子的行径或是某个场景,全诗较少情感色彩的字眼,以意象、气氛酝酿出怨意,因此意象突出,而情感隐约”(2), 诗用了简单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中的女主角是什么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心情,让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想像,所以,唐代闺怨诗给人的感觉比魏晋的又更贴近读者,因为诗本身可以根据读者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际遇来做不同的解释,在意境上又更深远一些。

      也由於诗的字数有限,在字句的使用上,比前代更加讲究,不同於之前闺怨诗常出现的一些特定字眼,如“秋”、“怨”、“伤”等,唐诗的用字方面变的自由开放,也因为如此,常常出现一些精采动人的字句,在练字方面比前人有更高的成就。如刘禹锡《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第二句“深锁春光一院愁”的“锁”字,用的就是高妙,这个“锁”,不仅是锁住了女主角,锁住了春光,也锁住了因思念情人所发出满院的愁。

      总的说来,由於唐诗受到了篇幅的影响,在有限的字数里,对於一个字一个字的使用上更为用心,在练字方面相对的提高了,加上其他写作技巧,如平仄、对仗等的运用,“唐诗的艺术价值普遍很高,而且在意境上,唐朝的诗往往喜欢将主要的情感隐藏在文字背後由读者去感受、想像它。”(3)。唐代的诗善於塑造意象,让诗的情感能够“溢於言表”,深具一种含蓄温婉的美。

  • image.png

  • 第三章 李清照的时空背景及其生平

    第一节 李清照的时空背景

    一、政治社会

      宋朝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时代,也是继唐代之後的一个文学盛世。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在宋初,由於太平时代的来临,农业与商业都恢复了原本的生产力,加以对於农业采取的某些改良措施,使得宋代的经济、社会水准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自宋初约略经过了一百年的休养生息,北方各地渐渐从战乱中复苏,而南方各地,尤其是江淮两浙一带,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均有很大的斩获。

      在文化方面,雕版印刷和活字版的发明,使得印刷业空前发达,对於文化的传播有极大的助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全面高涨,国家办学校,民间办书院,科举考试的规模也急遽的扩大,知识分子的数量大大增加文人作品广泛流传,诗、词、文小说等,都得到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4)

      宋代社会经济虽然繁荣,但是却长期就处於一种“内忧外患”的问题当中。宋自建国以来,就不断的受到外族的侵扰,对外战争履战履败,最後只好支付大笔的财物来安抚外族,以金钱换取短暂的和平;另一方面,内部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长期对基层人民进行剥削,冗兵、冗官、及皇室贵族的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得国家陷入了贫困积弱的处境。

      由於北宋长期的内忧外患,国家面临了崩解的危机,也因而有了王安石的变法,变法的立意虽美,但是却遭到官僚的扭曲,转变成另一种压榨人民的手段,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也引发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党争,演变成十分复杂的情况,而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北宋到了十二世纪初,政治腐败已达到了极点,各地都有人揭竿而起,像《水浒传》里描写到的宋江,就是在北方领导起义,活动於淮阳、京东、河北、海州等地区,北宋对於这些起义的人民,多半是采取血腥镇压的方式。这时,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在灭辽之後又挥兵南下,侵入中原。宋钦宗靖康元年汴京失守,徽、钦二帝被掳往北去,北宋结束,南宋迁都临安。

      南宋初期,也和北宋一般,经济活动兴盛,使得南宋得以在南方偏安,南宋和北宋末年无异,贵族奢侈享乐,对於外患总是屈辱求和、割地称臣,对内人民的反弹又是镇压。当权者根本无心收复北方失土、解救陷入异族统治的人民,甚至是杀害抗金将领,打压爱国志士,让整个南宋显得腐败不堪,政权已是风中残烛,西元1279年,元帝国堀起,在灭金之後,接著入侵南宋,南宋亡。

    二、两宋词坛的发展

    (一)北宋

      “词,起於隋,大盛於两宋。词虽流衍不绝,但只有宋词才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丰碑。”(5)北宋初期,词坛上还是承袭唐五代以来的的婉丽词风,词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男女之间的艳情,或是反映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离别感伤的愁情,在意境上开拓不大,但是已经大大减少了花间派(6)的浮艳绮靡习气,却还是显得柔弱无力、软媚不振。晏殊、晏几道父子就是此期婉约期风的代表人物。

      後期随著社会的变化,词风也有了转变,首先是范仲淹把边塞思乡的情怀带入了词中,开了宋代豪放词风之先,後有欧阳修、柳永也为词另辟一条道路,柳永的词多描写旅人、游子、妓女等下层人民的生活,内容较前人作品更有包容性、社会性,且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了创新,特别是发展出了慢词,可谓是词体由唐五代进入宋朝的一个大跃进。

      承接著柳永的是苏轼、周邦彦,这时词的最大特徵是“词的诗化”,苏轼冲破了“词为艳科”与“诗庄词媚”的旧观念和音律的束缚,使词在思想内容、写作题材、与表现手法方面都有了新的开展,让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不再只是宴客时的舞女浅斟低唱的艳语,而是可以抒情言志的一种文体。词的诗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创作题材方面,已经从贵族士大夫走向平民阶层的社会化过程,二是指表现手法方面,词在苏轼的手中,走出了宫廷闺阁,走向了广大的社会人生,可以为诗者,皆可以入词,写景咏物,感怀人生,词风从俗艳走向了豪放。

      不同於苏轼的豪放词风,周邦彦可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在题材方面,周邦彦的词范围较狄窄,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气度上也不如豪放派来的恢弘,社会性和现实感都没有豪放词来的强烈,但其作品偏重於语言技巧,并长於审音、度曲、创调,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品格局虽不大,气魄不够壮伟,清丽婉约,细美纤巧。

    (二)南宋

      靖康之变,金人入侵,汴京沦陷,皇帝被掳,北宋覆亡,文人饱受迁徏流离之苦,国破家亡,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词人,此期因为外在条件使然,词的创作题材和思想内容与北宋又有不同,爱国词人以辛弃疾为代表,另一派词主张词趋向格律化、雅化的词人也活跃了起来。

      辛弃疾的词风以慷慨豪迈著称,每誉为“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伟大爱国词人。“他继承苏轼开拓的词学领域并发扬光大,以抒发爱国之精神和壮志难酬的一腔忠愤,反映时代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能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於一体,刚柔相济,达到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7)

  • image.png

  • 第二节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是由北宋过渡到南宋的女作家,在词坛上是以婉约词著称,但是在格律或是格局方面,有著与其他的婉约派词人不同的见解,所作的词也不流於一般只重清丽婉约的词,另外,李清照对於词法理论的见解也不同於同时期的文人,著有《词论》一文,在文中对於当代的词人多所批判,认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後有很大的转变,原因主要和自身的遭遇有关,以下将李清照生平分为南渡前後来描述。

    一、 南渡之前

    (一)书香门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於神宗元丰七年(西元1084年),卒於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之後,至少活了七十几岁(8),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三人合称为“後四学士”(9),李格非不仅散文写的出色,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宋史里记载他“苦心工於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稍滞”(10),可惜他的作品并没有留下来。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位文化水准很高的女性,《祖国名媛录》说她“工词翰”,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文学环境里出生长大,不仅是受到“三从四德”等传统道德,还包括了文学诗词方面的陶养。

    (二)少女情怀

      由於李清照生於官宦之家,家境十分富裕,比其他的兄弟姐妹们,更爱好文艺,闲暇之余,即练字、作画,或吟诗填词,藉以抒发少女时代的青春情怀,李清照喜押“险韵”,那是一种字数少,韵部少的韵,由此可看出她文学性格里好强的元素,青春时代的她,是个活泼天真的女孩,平日和手足一同出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她少女时代所作之词可以看出她这时的心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宋词》李清照《如梦令》)

      描写湖上游人因贪恋美景,因而到了日暮才急急忙忙的要赶回家,却又不小心进入了另一个美景,在急忙划桨之中,把原本在湖面休息的鸥鹭给惊吓的振翅起飞。整首词只用了三十三个字,内容就包含了环境气氛、游人心理、动作,好像一幅画,“李清照在艺术描写方面,善於掌握不同情境中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极富於创造性”(11)。

    字数少,韵部少的韵,由此可看出嫽的随响

    (三)鹣鲽情深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长清照三岁,父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赵明诚也是出现书香门第,所以与李清照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妇,两人的婚姻在词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李清照与赵明诚都爱好文艺,不仅可以用诗词来相唱和,对於金石书画的研究搜集更是不遗余力,两人的相处融洽,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中,就有不少都是在描写两人相处的情形,或是与丈夫分隔两地,心中思念之情,李清照对丈夫浓烈的情感从词中都表露无遗。赵明诚因为家学渊源,赵家对於金石古器久有收藏,赵明诚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对於这方面产生了兴趣,新婚之初,赵明诚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每月的初一、十五,都以衣物典当,换取金钱,到大相国寺里的“瓦市”(12)去购买中意的碑文书画,李清照为了协助夫君,在生活上也是能省则省,《金石录後序》里提及:“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当然有时看到了爱不释手的字画,也会因为经济能力不允许而无法如愿的收购,夫妇俩有时还会为了这种事怅然不已。

        李清照婚後的生活大致上是愉快的,婚後两年,赵明诚出仕,两人就常常分隔两地,时而数月,有时一年半载,这些都可以从清照的词中窥见一二,与丈夫的聚散常牵动著李清照的心,作出来的词自然也都反映著当下的心情。元佑年间的党争,让赵家在官途上出现了阻碍,没有官职的赵明诚,就带著李清照回到了青州老家,两人就如同陶渊明一般奔向田园,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此间两人致力於金石书画的搜集,十年间所收的金石书画,文物古籍多达十余屋。後来赵明诚受命出仕莱州、淄州,清照都与丈夫同行,靖康元年,金人围东京,消息传到了淄州,赵明诚夫妇最担心的不是生命安全而是身边的金石文物,由此可见夫妇俩对於金石收藏的热爱。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北上,青州也发生了兵变,金人攻陷了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收藏全毁於战火。宋室南渡,北宋的历史也在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