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词人。她才华出众,被誉为“婉约之宗”。尽管她词作的整体风格是婉约的,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对她的文学风格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赵宋南渡为界,分析李清照词的风格在这两个时期的变化。
一、李清照词的前期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对风格的时代性进行了阐述,他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表明文学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浓厚的文学氛围培养了她的艺术才能。李清照的前期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少女时期有父母的宠爱,婚后生活甜蜜,这是她前期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少女闲游
李清照前期词多写自己出去游玩的情景,描绘大自然美好的景色及自己游玩的兴致,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讴歌赞美及感伤时事,珍惜人生的思想。如《如梦令》词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词描写日暮时分,词人乘舟而归,误入藕花深处,鸥鹭受惊飞起的场面。词人勾画出了一幅夕阳、小舟、碧水、藕花、鸥鹭的美景图,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感受。第二首词写一夜暴雨过后,词人和侍女的对话,词人对花的关爱与侍女漫不经心地回答形成对比。这表现了词人对自然之景观察细致,惜花惜春,感时伤逝,和对时光飞逝容颜易老的感叹。李清照这些自然清新的词,是她少女时期的真实写照,这样清新自然的创作风格与她安逸的生活和处于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2.少妇闲愁
李清照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她与丈夫赵明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敬如宾;但好景不长,丈夫要外出求学、做官,夫妻暂时分离给李清照带来了离愁别绪。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词人在这个阶段中没有之前悠闲的心态,多了种“独上兰舟”的孤独和寂寞之感,这种愁绪又难以排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充分表现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总体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风是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这时候的词主要写少女闲游和少妇闲愁,这与当时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画像/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
二、李清照词的后期风格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中提到:“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李清照词的风格就受到了时代的影响。金军攻克东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被俘,北宋王朝的覆灭,丈夫的病逝,流寓在南方,这些都给李清照词的风格带来巨大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表达的多是一些有关生活的淡淡的哀愁,南渡后她的词则多用浓重的色彩来描写身边的景物和表达个人的哀愁。
在《声声慢》中,词人开头就用十四个叠字,渲染浓重的哀愁色彩,将心中难以压抑的痛苦喷薄而出。她昔日的愉快欢乐早已不在,心中多有不甘,于是开始寻觅,寻觅未果,悲哀和愁绪更重,便感觉清冷而凄惨;接着用“黄花、梧桐、细雨”等悲凉的景物来衬托哀情,哀情越写越浓,表达了词人内心极度的痛苦;其中的无助与悲凉,与南渡前的词人的情感与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词人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哀叹国土沦丧被迫流离失所的凄婉身世。词人由个人情感和个人离愁上升到故乡、国家,感情的升华表现了词人对故土与国家的热爱。
三、结语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稳定的,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少妇时期的婚姻幸福,这些客观因素都为李清照词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她在词中描写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歌颂爱情,表达热爱自然生活的感情。南渡后,国土的破碎,身世的飘零,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她其独具一格的愁绪。正是由于时代的变动,生活的变化,词人随之受到影响,其词的风格也因此出现了变化。时代给生活带来的印记映照在李清照的词中,就导致了她的词前期清新、委婉,后期凄苦、沉郁。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鄒晶丽.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变化的原因[J].文教资料,2013(28).